5月17日至19日,以“技能黔行创造未来”为主题的贵州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花海毕节举行。
2000余名选手在各赛场展开激烈角逐,展现贵州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与昂扬风貌。这场为期3天的赛事,不是终点,而是贵州技能人才事业的新起点,在黔贵大地种下技能的春天,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技能动力。
赛事亮点背后的产业脉动
在毕节主赛区的数控铣削赛场,21岁的选手李明正操控机床进行微米级加工,金属碎屑随着主轴旋转簌簌落下。
这个与第三届国赛对接的赛项,仅是85个国赛选拔项目的缩影。
而在分赛区贵州交通技师学院,混凝土建筑赛项选手正以毫米为单位校准模板——两根钢筋的对接误差不得超过0.5毫米,搭档间一个眼神便需完成工序衔接,被裁判长称为“强迫症患者的战场”。
最富地域特色的当属10个省赛项目。在黔菜制作现场,选手吴敏正在复刻“盗汗鸡”传统工艺。隔壁的手工刺绣赛区,苗族选手杨春燕飞针走线,将枫香染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一片绣片上的蝴蝶翅膀竟用27种渐变丝线勾勒。
在无人机驾驶(植保)赛项,多架无人机整齐排列。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穿梭,进行植保作业模拟。
5月18日8时,在贵州交通技师学院的赛场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木头的摩擦声交织,来自省内各市(州)的11名选手,上演了一场“毫米级的技能较量”。没有一根钉,全凭手工精准度与榫卯咬合的微妙平衡,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的比拼,更是耐心与专注力的终极考验。
这些项目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的微观映射。
省级非遗水城区农民画传承人徐源将画作数字化,开发文创产品,去年版权收入达36.5万元;手工吉他制作者张维义用本土木材创新制作吉他,其定制吉他曾拍出高价;黔东南州侗族木构榫卯工艺大师杨应刚团队展示传统木构技艺,相关职业院校规模化传承该工艺。大赛特色技艺展演现场亮点纷呈。贵州特色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价值转化。
本届大赛聚焦“四化”“六大产业基地”等贵州省重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共设置95个比赛项目。其中,国赛选拔项目85个,省赛特色项目10个。赛项设置,是传统与未来的双向奔赴,95个赛项共同勾勒出贵州产业升级的微观图谱。
匠人改写命运的“技能方程式”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也是一次技能人才交流合作的盛会。
“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零缺陷’。”分享会上,被称为“航天焊匠”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姜涛,把青春焊进钢铁,将匠心铸入星空,38年如一日的坚守,让平凡的焊枪成为丈量梦想的标尺。
“谁说女生不能扛钢筋、搬水泥?我的双手,既能托起银牌,也能撑起职业教育的明天。”罗丁义站在分享台上,讲述从中考失利少女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牌得主的“混凝土玫瑰”,用奋斗改写了命运的剧本。她以钢筋为骨,以水泥为魂,在毫米之间雕琢匠心,于汗水中浇筑梦想。谁说女子不如男?技能赛场,从无性别之分,只有奋斗者的光芒万丈。
“曾经我以为,键盘只能用来打游戏;后来才知道,它更能敲开人生的新大门。”周文,这个从汽修少年转型为网络工匠的“00后”,用6年时间完成了从“网瘾少年”到“全国技术能手”的逆袭。从迷茫少年到技能新星,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都是与命运的对话——输入的是代码,输出的是不可限量的人生。
在“技能照亮前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典型事迹分享会上,5位高技能领军人才用亲身经历诠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深刻内涵,为广大劳动者点亮前行的灯塔。
匠人的故事,是贵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缩影,他们闪闪发光的技能,不仅照亮了个人和更多年轻人的成长之路,更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技能改变人生。无数技能人才正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贵州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超越奖牌的技能生态重构
政策杠杆撬动人才升级。本届大赛亮出“技能大礼包”:优胜奖选手直接晋升高级工,国赛选拔项目前3名可破格申报技师。这一政策让2003名选手中的693人获得职业发展“加速键”。
比赛中,一批思想素质好、技艺水平高的优秀选手在大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是国赛的“种子选手”,更是贵州产业升级的“未来之星”。
更引人注目的是“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计划”——围绕新能源、纺织等“3533”重点产业集群,贵州将建立10个产业技能人才联盟,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新型培养模式。
更具突破性的是,大赛组委会与京东、抖音等平台签约,为获奖选手开设“技能直播间”,首期直播中,黔菜师傅的酸汤鱼预制菜便售出2.3万份。这种“以赛促产”模式,让技能成果直接对接消费市场,打通“赛场-车间-市场”的闭环。
大赛上,还进行一场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度对话。贵州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现场,来自院校、政府部门、军工企业、龙头企业的7家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产教融合、以赛促训、匠心传承”等核心议题,分享实践经验,碰撞智慧火花,为贵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绘制“路线图”。
数据显示,贵州技能人才总量已从2018年的195万人增至2025年的300余万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年轻人用双手改写命运的故事;是用匠心守护产业的坚守;更是贵州以技能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站在“技能贵州”建设的关键节点,这场大赛如同春日播种,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深植黔贵大地。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