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桥不仅仅只是桥。
高空蹦极、低空跳伞,在贵州的坝陵河大桥上,可以感受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平塘特大桥上的“钻石型”索塔刺破云雾,传递着“天空之桥”的爱意。再过不久,进入花江峡谷大桥,能够品鉴桥内餐吧里的咖啡,俯览三叠纪的历史痕迹,感受机械工业与自然野性碰撞出的“硬核浪漫”。
这是贵州不断探索桥旅融合的成果。
贵州,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这个曾因“地无三里平”面临发展困境的西部省份,如今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将地理劣势转化为战略优势。在悬崖绝壁间,2.9万座公路桥梁构成纵横天堑的钢铁网络,其中49座跻身世界百座高桥榜单,密度冠绝全球。国际桥梁协会将这里称为“人类战胜地形的终极考场”。
“万桥飞架”为什么在贵州?
500多年前,王阳明面对黔道之艰难发出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如今,俯览整个贵州,喀斯特群峰层叠如浪,但置身其间只会感受到“高速平原”的畅达。万桥飞架的壮丽图景和“桥梁博物馆”的光环背后诉说着贵州从“借力突围”到“自主领跑”的一路风云。
九十年代中期,贵州在江界河大桥的桥梁桁架结构的关键部位大胆采用了空心节点,将当时只有200米的桥梁跨越极限做到了330米,达成了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法的7项突破,推动了贵州桥梁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从此,贵州建桥,一路生花。
坝陵河大桥2009年建成通车。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告诉记者,坝陵河大桥跨幅1088米,起初,没有经验的贵州建设团队选择向外求助,但面临的是日本上千万一台的桥架机,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卡脖子”。“遇到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克服,通过对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大量研究,我们自己的桥架机从设计图纸到工厂生产,两台才花了一两百万,因此,坝陵河大桥也被称为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争气桥’。”
北盘江大桥,目前的世界第一高桥,2016年建成通车,曾获得桥梁界的“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标志着中国桥梁技术在全球工程领域的权威地位。从设计、施工到材料研发,全流程由中国团队主导,形成“建、设、管、养”技术集群,申报专利13项、工法3项,彰显了中国基建全产业链能力。
2019年建成的平塘特大桥采用的钢梁整节段纵移转体悬拼工艺,为全国首创。巧妙的设计加上精良的施工工艺,让这座大桥先后斩获了“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国际咨询工程联合会全球工程项目“杰出奖”、国家桥梁及结构协会“杰出基础设施奖”,实现了国际桥梁工程项目奖大满贯。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公路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介绍,正在建设的花江峡谷大桥,位于世界自然奇观“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风景区核心地段,全长2890米,桥面距水面高度达625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并创下山区悬索桥跨径世界第一的纪录,也就是“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目前大桥总体进度达95%,桥面板吊装3月中旬完成,计划2025年下半年通车。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攻克了V形深切峡谷的险峻地形和复杂气候挑战,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张胜林说:“针对峡谷强风环境,我们首创了新型气动翼板结构;针对高空作业安全,研发了全时态智慧监测系统。这些经验已被纳入国家桥梁技术标准,未来将惠及‘一带一路’沿线类似工程。”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贵州在山地高原上架起了一座座高桥和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向北连接成渝,向东连接长三角,向西连接云南通往东盟,向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实现了从“西南地理纽带”到“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跨越。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世界前100座高桥近半数在贵州,囊括几乎所有桥型,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桥不仅打通了推动发展的经济之路,也衍生出围绕桥梁做文章的旅游之路,让桥不仅是一座桥。极限运动、景区联动、民宿经济在一座座大桥之间被激活出新的动能,世界级大桥所带来的非凡体验,让贵州探索出一条“桥旅融合”的独特之路。
贵州桥旅融合为何“无卷可抄”?
“桥旅融合”是以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载体,通过空间整合业态进行价值的延伸,从而实现桥梁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孙小龙认为,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资源禀赋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起点和重要支点,而贵州正是拥有了全球最密集的超级桥梁群资源,成为天然的旅游地标,形成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的独特品牌。
贵州的“桥旅融合”发展一直在不断探索。1.0版本的坝陵河大桥主要是以桥梁本体为核心,以极限运动引爆流量,2.0阶段的平塘特大桥将服务区转型为文旅枢纽,成为集桥梁博物馆、观景酒店、房车营地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并联合“中国天眼”等旅游景区,形成“桥景共生”的特色旅游带。
贵州交投集团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相关负责人肖佑铭向记者介绍,3.0版本的花江峡谷大桥则在前期设计中就将旅游功能考虑在内,打造超级工程IP,开发桥梁的垂直旅游带,包括建设高空吊桥、云端咖啡馆、桥塔体验区以及桥梁极限运动等特色空间,从桥顶到桥中、桥台至桥下,全方位延伸桥梁的空间利用,计划联合沿线景区,开发山地运动相关赛事等延伸业态,以丰富桥梁的产业价值。
三个版本的更新迭代背后,是贵州桥旅融合从被动适配到主动设计,从孤岛到网络,从工程奇迹到体验革命的创新实践。
“发展山地桥旅融合这一块,在全球范围内,贵州没有答案可以抄,所以我们就是标杆,我们就是打头阵的”。贵师大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孙小龙告诉记者,贵州的桥旅融合本质上是一场“无卷可抄”的原创性实践,因为相较于美国金门大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来说,它们都是在城市中建设的世界著名大桥,有着天然的交通便利和城市赋能优势,贵州的桥大多建在深山峡谷中,多数游客只是路过,停留的时间很短,就无法复制其他高桥的观光模式。
贵州正通过运营前置的方式,以桥为“IP”打造旅游景区,来留住游客。
贵州交投集团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相关负责人肖佑铭告诉记者,“在桥旅融合方面,我们主要用到了运营前置的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策划先行。花江峡谷大桥作为“世界第一高桥”的定位决定了其核心吸引力是桥梁本身,但仅靠观光打卡无法支撑“目的地”属性。所以必须要从规划阶段就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布局,联动周边少数民族村寨、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等自然与人文资源,精准分析客源画像,比如亲子家庭、极限运动爱好者、研学群体等,针对性设计业态动线。二是功能预埋。极限运动项目如蹦极、滑翔伞等,需要进行钢结构预埋、设置观光电梯井道等,这些均在桥梁施工阶段同步完成,可以避免后期改造破坏结构安全,即从设计源头实现“桥体即景点、施工即布景”。三是招商协同。“主体工程尚未完工时,云渡服务区已签约多家品牌企业,涵盖美食市集、零售商业、国潮文创、主力餐饮、低空旅游、极限运动等业态,并预留国际品牌合作空间。” 肖佑铭说。
孙小龙认为,“运营前置在旅游行业其实并不算很新的做法,但是在桥旅融合方面是很新的,因为大桥本身的设计施工就很复杂,还要结合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的设计,这是贵州非常领先的创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花江峡谷大桥还将通过打造桥梁灯光水幕秀、攀岩赛事等“符号化IP”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将游客从“30分钟打卡”转化为“1.5天深度体验”,推动过路客向目的地客群转型。
从建桥到玩桥,从看山到入云,当桥旅融合从1.0版本的猎奇打卡到3.0版本的“桥域生态重构”,贵州的桥不仅只是基建奇迹的工程标签,更是在探索未来的诗意栖居。
如何赋予贵州“桥魂”?
“贵州不缺大桥,但是贵州缺少有故事的桥”。当高空蹦极、玻璃栈道成为贵州桥旅的标配,体育项目桥桥复制,相似的业态正折射出同质化隐患。
贵州桥旅融合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孙小龙认为,关键在破解同质化问题。首先是挖掘每座桥的独特文化属性,构建以桥梁为核心的叙事体系。比如,金门大桥之所以广为人知,源于其形象出现在上百部电影中,并且与周边景点共同构建了文化记忆载体。
孙小龙还举例说,要用故事让桥梁“开口说话”,例如平塘特大桥可以结合距离30公里左右的“中国天眼”构建“天地对话”的科幻叙事,形成“天眼观星河,天桥跨山河”的意象对仗;坝陵河大桥则可挖掘抗战公路的红色记忆,因为坝陵河大桥所在的关岭县,正是黔滇公路穿越贵州的咽喉要道;花江峡谷大桥可以结合两岸相隔400多万年的三叠纪和侏罗纪古生物化石群编织地质故事,而这些就是桥旅融合发展的“魂”。
“旅游本质是情感消费,建立情感连接点,当桥梁成为情感载体,游客停留时间、消费深度自然提升。”孙小龙说。
除了文化赋能,还需数字化技术破解体验隔阂。比如通过虚拟现实还原桥梁建造过程,让游客直观感受工程难度和建设者精神。孙小龙说:“我们在海龙屯遗址就发现,单纯展示遗迹难以引发共鸣,需要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对于桥梁,重点不在于长篇叙事,而是数字化技术突出关键节点,让桥梁文化变得可感可知”。
与其他世界大桥相比,比如港珠澳大桥,象征区域协作与国际联通的大桥,承载的是一种历史意义,贵州桥梁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化表达。
试想一下,当游客来到贵州,站在世界第一高桥上,或许震撼的不只是工程奇迹,更是人类在喀斯特地貌中创造的生存智慧和改造自然的奋进勇气,正如工程师张胜林所说:“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是人类挑战自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记者: 谢金培(实习生)
记者: 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