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集群赋能 强“链”成势 ——贵州农产品提质升级闯市场

“毁掉一个品牌,只需要客户失望一次。龙里豌豆尖的招牌不能在我手里搞砸喽!”

11月14日,暖阳高照,龙里县湾滩河镇豌豆尖种植大户罗英看着地里有点干燥的豌豆尖,决定停止采摘出售。

“如果代表不了龙里豌豆尖的品相,我们宁可不卖!”罗英很坚定。

11月20日清晨,细雨飘落,豌豆尖叶片上雨水点点,鲜嫩欲滴。“今天湿度合适,卖相不错,开采!”

几十名当地留守老人和返乡妇女组成的采摘小分队迅速下田,秀起“指尖技艺”。

每年,在高峰期,罗英夫妇的家庭农场用工需求保持在400人以上,仅每年发放的劳务费就超过100万元,利润也有近百万。

近年来,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各地“一县一业”纵深推进,畅通出山路、铺就畅销路。省市县三方高位推动,让村民们发展豌豆尖这样的特色产业信心十足,像罗英这样自发维护产业品质并从中获益的新农人也越来越多。

山水含笑凝秀色沃野千里“丰”景好。各地培育品牌,强“链”补“链”;集群发展,串珠成链,正化农业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农业产业优势为发展胜势。

  串珠成“链”加速产业提质升级

每年蓝莓采摘完毕,“农头工尾”的好戏便会在凯里市三棵树镇上演。走进位于该镇的贵州凯缘春酒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香,该公司副总经理游建勇正例行检查一台台酿酒设备的运行状况。

“从一颗蓝莓到一瓶蓝莓红酒,历经10多道酿造工序,前后需要花费7个多月。”游建勇告诉记者,该公司年产发酵型蓝莓红酒达1000吨、年总产值约6000万元,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蓝莓是凯里市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以凯里市碧波镇为核心产区。目前,凯里已建成蓝莓基地1.82万亩,其中已挂果面积0.73万亩。贵州蓝美食品等多家龙头企业汇聚于此,围绕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蓝莓果酒、蓝莓果汁、蓝莓酵素等系列蓝莓产品相继投放市场,蓝莓全产业链产值逐年攀升。

精深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依托产业链建强走出大山的还有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的万亩佛手瓜。

在弄苑村佛手瓜交易中心,这一原生态美味通过物流运输便捷走向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的餐桌,实现山里种、海边卖。

“曾经弄苑村没有特色产业,如今以佛手瓜种植产业为特色,全村家家户户从事佛手瓜种植、销售等相关产业。”弄苑村村委会主任汪昌说,几年前,广州市荔湾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弄苑村建成冷库、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带动全县佛手瓜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同时,还引进广州企业协助销售,在广州开设5家直营店,并与省外59家批发档口达成代销合作,佛手瓜销路更加宽广。

巧借粤协作东风,当地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研制出佛手瓜护肝饮品等广受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欢迎的产品;同时,还联合广州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为惠水佛手瓜产业提质升级插上“科技翅膀”。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在贵州,辣椒、茶叶、中药材等诸多农产品,走上了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加速融合升级,有力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进程。

专业化生产集群式发展

乌蒙山下,大方经开区的精深加工新厂区里,天麻酒、天麻胶囊等无菌化、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目前已建成2个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厂房,带动当地推广仿野生天麻种植1.3万多亩。”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平笑谈发展。

为了补强农特产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大方县以“中国天麻之乡”为名片,争取资金建设天麻产业初加工生产线,并建成天麻交易中心且已投入使用。如今,大方天麻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拥有种植经营主体138家,精深加工产品30余个,备案食用产品23个,预计综合产值达6.25亿元。

清水江畔,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的酿造车间里,3万多个酸汤发酵坛(罐),年发酵(存储)酸汤产能高达23000余吨,酸汤火锅底料、酸汤粉等系列美食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市场,登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目前,黔东南州生产许可在有效期内的酸汤企业有20家,生产线58条,年产能达15万吨以上。一条集现代农业、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凯里酸汤”百亿产业集群已在黔东南形成。

黔北腹地,多家全国知名新茶饮原料加工厂落户湄潭,仅贵州春水堂茶叶有限公司就签下了100余家品牌公司、10万余家门店的长期合作订单,把湄潭茶原料送进全国各个县城。

茶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湄潭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增长壮大,实现了企业集群化生产,形成了以湄潭经济开发区、湄江街道核桃坝村、兴隆镇红坪工业园区、永兴镇工业园区等为核心的企业集群。这样的企业集群化发展,不但让茶叶加工在电、路、水等基本要素配置方面优势凸显,更是在大幅度提升湄潭茶叶加工效能的同时,保障了茶叶质量安全,让湄潭茶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得益于专业化生产,集群式发展,截至目前,贵州辣椒、刺梨、蓝莓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建成“世界抹茶超级工厂”、抹茶出口全国第一,成为世界高品质绿茶重要产区;潮汕牛肉80%以贵州黄牛入馔;夏贵州辣椒指数成为全国各地辣椒交易的“风向标”……

 培育品牌赋能产业

 

11月2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贵州相关农业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采购商签约合作协议,品牌农产品签约合同金额超过3.46亿元。100余家本省涉农企业、3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1000余款特色产品展现着“贵品出山,入粤进湾”的新形象。

此次农交会开幕当天,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公布了本年度新批准的82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我省关岭黄牛、黔北麻羊、大方天麻、雷山银球茶入选。

自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以来,贵州省培优提强,积极申报,期间,都匀毛尖、遵义朝天椒、兴仁薏仁米,修文猕猴桃、麻江蓝莓、三穗鸭先后于2022年、2023年入选,加上本次入围的4个,我省共计有10个区域公用品牌进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累计数量全国第6、西南第1。

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体系,收录储备,并指导建设全省区域公用品牌185个。

强品牌,产业赋能。贵州省以全国精品品牌为引领,以省级公用品牌建设为龙头,以特色优势品牌为支撑,农业品牌建设体系初步形成,推动贵州农业“接二连三”、基础逐步夯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