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隽逸
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一栋造型独特的建筑十分醒目。它棱角分明,好似几块巨型沉积岩堆砌而成,令人联想到贵州名山梵净山上的“蘑菇石”,外立面一道道线条营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如同山峦上层层叠叠的梯田。这便是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贵州省地矿局全省地质资料处。2021年8月,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该馆展陈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藏品涵盖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岩矿标本等类型,全面展现贵州多样的远古生物、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开馆以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已接待线下观众270万人次,线上参观者超300万人次。
探索生命演化
走进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序厅,一面巨大的海百合化石令人震撼。初见海百合的人,会被它的外形所迷惑,以为它是美丽的花朵。实际上,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棘皮动物,捕食时,它的羽状触手(腕)从“花托”中伸出,将周围的浮游生物揽入口中。
海百合与海星、海胆、海参属同一门类,产生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序厅展出的是面积约为106平方米的关岭创孔海百合化石标本,是目前已知自然产出面积最大、独立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海百合群体化石。”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讲解员殷媛介绍,它“花”型硕大又具有美感,内部结构清晰,是举世罕见的海百合化石珍品。
序厅走廊有5块化石墙,展示了贵州5个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群落,第一个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这是生活在6.09亿年前的古生物群落,被誉为“拉开地球生命演化大幕的起点”,是探索生命演化、解读生命密码的重要线索。
穿过走廊,步入“神秘贵州”展厅。该展览通过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生动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影片,展示贵州地区6亿多年前至约6500万年前的古生物演化历程,带观众走进神秘的“古生物王国”,聆听远古贵州的生命故事。
殷媛说,在瓮安生物群内发现了最早的动物胚胎化石,它们体量很小,只有200—800微米。展柜上部的艺术装置对胚胎化石进行放大展示,观众还可通过显微镜观看这些化石。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动物胚胎化石像一个个球体,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凹凸不平。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距今约2.99亿年至2.52亿年。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生物集群灭绝。据统计,有51%的科级生物灭绝,由此推算种级生物的灭绝率在96%以上。展厅里有一条“复苏通道”,用二叠纪和三叠纪含生物灰岩制作成黑色地砖,让观众直观感受生物大灭绝的影响。“中间以一条红线为界,一侧地砖上有许多斑点,它们是二叠纪的生物遗迹;另一侧代表三叠纪,上面的斑点明显变少,因为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延续至三叠纪时期。”殷媛说。
揭秘远古海洋
2亿多年前,贵州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许多海生爬行动物生活于此。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其中,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堪称“镇馆之宝”。鱼龙是古生物学家最早发现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龙是中国安徽省巢湖地区的巢湖鱼龙,距今约2.45亿年。梁氏关岭鱼龙发现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晚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地层,属大型鱼龙类。
“这条鱼龙体型庞大,长达9.25米,吻部较突出,颈部较短,身体胖胖的,呈纺锤形,尾巴长而细。”殷媛说,梁氏关岭鱼龙虽然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并不凶猛。仔细观察它的吻部,会发现它没有牙齿,推测只有滤齿须,它的食物主要是卷曲的菊石及双壳类生物,化石周围还保留着它生前吃过的食物残渣。
模式标本是研究命名化石新种所指定的、具有该新种典型特征的标本,是认定新种最重要的依据。展厅内有专门展区来展示模式标本。“通俗来讲,模式标本是整个化石家族的‘长老’,是研究者用来命名化石、给化石归类的证据。”殷媛说。
目前,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共有8块、6个种属的海生爬行动物模式标本,在全国同类博物馆中排名前列。其中,蔡胡氏典型鱼龙模式标本是该种属全球唯一的化石,长6.32米,保存基本完整,属于关岭生物群。
贵州龙是由中国学者研究并命名的第一种海生爬行动物,属于三叠纪兴义动物群的鳍龙类。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在贵州兴义农家墙壁的石头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标本,经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鉴定后命名为“胡氏贵州龙”。这是原始鳍龙类化石第一次在亚洲被发现,揭开了中国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序幕。
展厅里有一整面展柜展示了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保存状况的胡氏贵州龙化石。“有雌性个体、雄性个体、幼年个体、青壮年个体。”殷媛介绍,“听到‘贵州龙’的名字,许多人以为它很大,其实它身材娇小,成年胡氏贵州龙一般体长为25—30厘米,颈部和尾部较长,头骨很小,眼眶较大。古生物学家根据其四肢骨骼结构推测,它可能靠划动桨状前肢和摆动尾部在水中行进。”
看完各式各样的海生动植物,穿过一段“海底隧道”,便告别了贵州的海洋时代。“这段‘海底隧道’再现了贵州2亿多年前的古海洋环境,里面的生物有我们在展厅看到的鱼龙、海百合等。”殷媛介绍,三叠纪末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贵州从海洋抬升成陆地,从此再没有沉入水里。
展示瑰丽景观
时光流转,山海运动,造就了贵州千沟万壑、千瀑万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雄、奇、险、绝、特、美、广、全”八大特点,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王国”。在“多彩贵州”展厅,还原了黄果树瀑布、织金洞、万峰林等典型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均是贵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博物馆作为旅游的第一站,我馆概括介绍了贵州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吸引大家到实地一探究竟。”殷媛说。
在贵州喀斯特溶蚀台地,随处可见依石而建的独特民居——石板房、石板寨。这些地区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石建房,薄片盖顶,厚石砌墙,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多彩贵州”展厅内复原了安顺市西秀区云山屯石板房场景。云山屯是贵州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分布广、门类全,据《2023年贵州省自然资源公报》统计,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其中49种居全国总量前十位,20种排前三位。在“富饶贵州”展厅,可以看到各种珍贵的矿石标本、绚丽多彩的矿物晶体和赏心悦目的宝玉石工艺品,了解贵州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贵州金矿开发利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隋唐五代时就有“黔州产麸金,南州产贡金”的记载。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州金矿主要富集区,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该州8个县(市)均有金矿。2005年,黔西南州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中国金州”称号。
除了常设展览,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每年围绕自然科学等主题举办临时特展,并利用走道空间布置微展览。今年国庆前夕,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推出“生命的绝唱——贵州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拓印展”,重点展示海百合、鱼龙、海龙等关岭生物群典型古生物化石及化石拓印作品,结合现代诗歌和古生物学知识,为公众呈现文化与科学交融的隽美画卷。
原刊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12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