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贵州曾经的写照。而如今,多彩贵州正散发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从人见人爱的老干妈到黔灵山“成精”的猴子,从避暑天花板到火爆的“村BA”和“村超”……贵州的“存在感”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出台,正式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是贵州的重大使命。而敢闯敢干的贵州也正在持续发力:立足资源禀赋“富矿精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坚持生态优先,让绿水青山的“含金量”持续提升……
如今,贵州经济总量迈上了2万亿元新台阶,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738.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全省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4.0%、7.3%。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贵州多地采访调研,看“闯新路”的贵州为何会势头正盛,劲头十足?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机遇之下,贵州正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足优势矿产资源,“富矿精开”激发新动能
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如何“闯新路”?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闯新路”的一个关键抓手就是“富矿精开”。
贵州矿产资源富集,锰、磷、铝、重晶石、煤等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富矿精开”以优势矿产资源为指引,聚焦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推动“链主+链条”矿业产业发展。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成为“富矿精开”的关键词。
“亚洲磷都”的多样发展
磷是重要的生命之源和工业之基,位于贵州中部的福泉被称为“亚洲磷都”。在贵州,磷在稳定化肥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向其他新材料产业延伸。
位于福泉的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恒股份”)是专注于磷矿资源深加工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从磷矿石开采、产品加工、尾矿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川恒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吴海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川恒股份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饲料级磷酸二氢钙,在国内细分市场排第一,公司是中国磷酸二氢钙最大的出口商。二是供消防用的磷酸一铵,市场占有率也排第一。
不只是磷,川恒股份还进军了新能源材料领域,目前建成一套年产10万吨的磷酸铁生产线。
新的机会来自新能源汽车对磷酸铁锂的需求。据介绍,磷酸铁是磷酸铁锂的前驱体(指获得目标产物前的一种存在形式),对于磷酸铁锂的合成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而磷酸铁锂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正极材料。
胜威集团福泉基地位于福泉双龙园区。胜威集团也是始于磷但又不满足于磷。集团的主要产品是钛白粉,品种为锐钛型二氧化钛,年产达12万吨,公司已实现国内锐钛型钛白粉领域产能第一。
胜威集团副总裁兼福泉基地总经理谭川表示,胜威集团将依托贵州省的丰富矿产资源优势,依托企业现有优势,从产业链出发把磷产品做到成本最优、环境最友好。胜威的下一步目标是做工业级的磷,最终目标也指向磷酸铁锂。
立足磷、做足磷、不唯磷
“六大产业基地”是贵州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贵州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分别是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
福泉在全国新能源材料基地建设上持续发力。福泉坚持“立足磷、做足磷、不唯磷”原则,在磷化工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一条向新能源电池材料转型的新路径。福泉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构建了以现代化工为首位产业,磷及磷化工、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四五”以来,福泉市共引进新能源材料及配套企业7家13个项目,成为贵州省唯一同时推动磷系和三元正极材料双链条提升的县(市),是目前全省磷酸铁锂出货量最大的县(市)。
此外,福泉引进首家百亿级新能源材料企业贵州裕能,成功构建了“磷化工+冶金冶炼+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8月,福泉新能源材料产业产值55.7亿元,占全州新能源材料产业产值的93%、全省的15.9%。
福泉市委常委,黔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翟建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至今,福泉取得亮眼成绩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在新能源材料风口的时候,抓得早、抓得准,推动新能源材料项目落地、发展。二是通过新能源材料产业构建,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从依靠磷、不唯磷直到走出了新赛道。三是多方合力促进产业生态和架构耦合,形成产业集群。某企业的产品会变成另一企业的原料。四是服务,服务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产业的前瞻性预判。
此外,服务型政府建设也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福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挂图作战,四家班子全部上阵,整合黔南高新区、市工信局、市投促局力量,全市范围抽调选派化工领域专业优秀人才,着力充实工业队伍,坚决做好企业和项目服务。
如福泉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福泉“企业家沙龙”活动,不仅构筑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更为企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供交流平台。
以数谋新,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
贵州于2014年实施大数据战略,是全国较早发展大数据的地区之一。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蓬勃发展。
目前贵州在建及投运的数据中心有47个,大部分集中在贵安新区。贵安新区成立于2014年1月,是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其重要目标便是建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大数据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在贵安新区龙山工业园区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主算力基地,贵安产控集团相关负责人张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贵州发展算力的优势为三高一低——三高即高安全、高可靠、高保障,一低即温度低。
贵安产控集团负责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主算力基地的建设工作。
“比如安全优势,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将数据中心建在岩石山洞里的城市。腾讯的洞库式数据中心在抵抗不可抗力因素方面极具优势。”张洁说。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同意在贵州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2022年,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高安全、高性能、智能化、绿色化、低时延的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贵安新区大数据和科技创新局产业团队负责人张权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安新区以国产化算力为突破口,旨在做大做强算力规模和算力服务体系,重点在于满足人工智能训练所需的智能算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安新区累计引进大型及以上算力中心22个,算力规模突破45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
不仅算力,贵阳贵安正全力打造“中国数谷”品牌。
具体来看,贵安新区主要围绕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聚集产业生态,即以数据为核心,从数据收集、清洗、标注、交易等环节切入,意在发展数据全产业链和全产业生态图谱。
“贵州有望成为南方区域的数据加工厂。数据在此汇集之后,在本地加工形成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然后促成交易。相关解决方案和产品面向全国市场提供。”张权说。
张权介绍,相较于东部数据交易较为活跃的地区是从需求端出发服务市场,贵州则从数据供给端出发服务市场,在成本和价格上极具优势。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贵安新区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发展急需数字人才共计10000余人,助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抓住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
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其中提及抓住人工智能重大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质的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5%以上、规模突破万亿元。
算力、赋能、产业则成为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关键”。
算力方面,贵州建成投运华为云上屯、华云高端园、三大运营商、腾讯、苹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等11个算力中心,正在加快推进交通银行、华为马场园等一批数据算力中心建设;贵阳贵安全力打造“中国数谷”等。赋能方面,贵州依托大模型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旅游场景化创新、乡村数字化建设。产业方面,贵州加快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3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圈等。
随着全国算力和数据市场的激烈竞争,贵州数据、算力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记者了解到,一是全国层面高效的算力调度体系尚未健全。一方面,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尚未建成,在国家层面统筹算力建设和资源调度的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各地竞相建设算力项目,形成同质化竞争,难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面临跨区域协同难和技术兼容难等问题,涉及跨区域调度、跨云算力调度时,协同调度存在困难,技术层面和机制层面亟待完善。
二是网络通道高昂资费影响东部数据业务西迁。跨区域、多层次算力高速直连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大规模网络流量资费较高,一定程度上阻碍西部有效承接东部算力需求。虽然运营商网络资费实行全国统一定价,但西部地区受限于业务量不够和物理传输距离远等因素,运营商能够给予网络资费折扣低、资费较高。
三是国产智算生态不足。算力调度和整合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目前各类应用缺少相应的国产化软件适配、灵活部署以及服务能力,难以针对各类场景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主攻方向,围绕‘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狠抓‘东数西算’落地落实,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建立健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机制,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动大数据先发优势、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处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多方合力,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
绿水青山已经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贵州各地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含绿量”持续向“含金量”转化。
从茶叶到抹茶,生态产业共发展
不管是文旅还是特色产业,江口的发展始终和生态紧密相连。江口不仅有梵净山公园,还有世界抹茶超级工厂。一抹茶香背后,是坐拥700多万亩浩渺“茶海”、茶园面积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的贵州。
位于江口的贵茶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营销及茶区旅游于一体的现代茶企,从源头坚持“欧盟标准”优培茶树。集团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抹茶。
从茶叶到抹茶,要经过遮、切、蒸等10个过程。在贵茶集团加工车间,绝大多数流程通过自动化方式完成,生产的欧标抹茶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长278米、宽48米,规划年产4000吨抹茶,今年预计年产1200~1300吨抹茶。”贵茶集团副总经理兰方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抹茶发展的前端——茶叶种植而言,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对于抹茶而言,最关键的还是从源头茶园的种植、肥培管理、修剪、遮阴覆盖、绿色防控等方面提升品质。茶园附近500米以内不能有工业污染。贵茶集团旗下所有茶园都按照欧盟标准管护,以便后续通过500多项欧盟检测。部分茶园通过中国、美国、日本、欧盟有机认证。”兰方强说。
贵茶集团的商业模式以产业分工为主,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上游无数家联盟企业和合作社、茶农。生态好了,茶叶的品质就好了,抹茶的品质也就上去了,在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就更具优势。
“县里经常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江口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招商服务中心主任何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江口,农业被称作生态农业,工业被称作绿色加工业,高污染、高排量、高能耗“三高”企业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就已经作了限制。
据何俊介绍,江口县在生态农业上构建了“3+1”的主导产业,即生态茶、冷水鱼、中药材以及蛋鸡养殖,在绿色加工业上坚持食品药品饮品“三品”为主攻方向,引进贵茶集团、农户山泉、德心水等企业落户。
多方推进生态保护补偿
多彩贵州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3%,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和其他西部省份一样,贵州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这里是走不通的。
生态文明推进方面,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规定,提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生态保护补偿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在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机遇之下,江口县持续发力。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就在江口举行。
江口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厚植生态旅游底色,将生态保护补偿纳入江口“十四五”规划,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全力守好生态底线。
据了解,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推进方面,江口县主要从四方面展开:一是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如公益林补偿、国家储备林建设补偿、森林管护酬金补偿等。二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三是推动生态保护法治化补偿制度。四是创新盘活资源资产补偿机制,如生态产权融资助推生态资源变现,推动碳汇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等。
面向未来,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州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全省大开放,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狠抓“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各项任务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切实把国家的支持转化为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以敢闯敢干的奋斗姿态,努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