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家来到了家门口,这样我就不用千里迢迢跑北京了。”两年前,张琴(化名)被确诊患骨肿瘤,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听说北京积水潭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来到黔东南州义诊,10月15日,她早早来到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队长、骨肿瘤科主任医师鱼锋为她做了检查,经过X光片确认,张琴恢复良好。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如何让老百姓方便“看上病”,及时“看好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国家巡回医疗让专家服务直达基层,让群众近享国家级医疗服务。这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当前,我省正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力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良好运营,健全完善五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从“有”向“优”升级迭代,让群众近享优质医疗。
国家巡回医疗队来了
今年48岁的马国辉,两年前患甲状腺癌,做了手术治疗。最近复查显示相关指标略高,一心想到省外大医院找专家复诊。几天前,马国辉得知国家医疗队将到德江义诊,这让她非常期待。
10月1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义诊现场,广东专家李海详细查阅马国辉所有病历和病案后作出诊断,建议她治疗药物减量、定期观察。李海的诊断给马国辉吃了“定心丸”。“权威专业的诊断不仅打消了我的疑虑,更是解决了我心病。”马国辉说。
李海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队长,他说:“我们在巡回医疗工作中全身心为患者服务,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医疗队的专业诊疗。”
德江县人民医院院长田永松告诉记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来到德江,让本县及周边的群众近距离享受了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也给医院医护人员提供了一次近距离学习充电的机会,必将对德江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国家巡回医疗队已第三次到贵州开展巡回医疗,这是广东与贵州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又一生动的协作实践,同时也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助力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有力举措。“我们希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群众感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说。
“国家医疗队来黔开展巡回医疗,贵州人民期盼已久,必将为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谭诤说,接下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同步组建省级巡回医疗队,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为重点持续开展巡回医疗。国家巡回医疗队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紧密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层面对贵州省最直接的关心关爱。目前,我省将有来自北京、广东、吉林等地三支国家队的医疗帮扶。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力
前不久,患儿小玉(化名)在医院检查发现脑中央长有一颗鹌鹑蛋大小的肿瘤。该肿瘤位于颅底鞍区,遍布神经及血管,手术难度高,开颅风险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神经外科团队经过深入讨论,儿童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超决定为患儿施行创伤最小的手术方式——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这样可以更加精细地分离瘤体,从而最大化保护重要神经血管。手术经鼻在高清神经内镜下进行,经过一个半小时,实现了不开颅成功摘除肿瘤。
术后第二天,小玉就能下床活动,双眼胀痛的现象也明显好转,视力逐步恢复。复查激素水平,小玉的垂体功能保护良好,磁共振也未见明显肿瘤残留,现已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辅助治疗。
类似的高难度手术在我省成功开展并非孤例,也非偶然。自我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像这样的疑难病例还有很多,正是国家政策让国家级医疗资源下沉至我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近享优质医疗资源成为现实。
目前,我省获批建设的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全部落户开诊,医疗“国家队”来到了“家门口”。截至今年8月,5家输出医院累计派出专家1022人,为贵州开启“绿色通道”接收429名医务人员进修培训,累计到基层指导、义诊、帮扶321次;5家项目医院开放床位4200张,引进新技术新项目588项,开展疑难手术8.12万例,累计吸引17.09万省外患者来黔就医。
此外,贵州正在推进北京协和医院贵州医院落地并申报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遵义市合作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模式培育建设高水平医院,着力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我省。
基层医疗稳步提升
“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少花钱,还服务好!”这是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患者李秋(化名)的就医感受。她背部、胸部疼痛2个月,经查为胆囊结石,近日在许家坝镇卫生院做了钬激光碎石术,术后恢复良好。
在许家坝,同样的结石,换在以前不止需要开刀还要到县城,而现在,不用跑到县城,在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就能治疗,不仅不用开刀,治疗效果还不输县级医院。
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为患者开展这样的手术,是我省全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次中心,极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我省,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县(市、区)有81个,其中35个县已纳入国家级试点,县域内就诊率达92.6%。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深入实施,有效夯实和提升了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贵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安排,深刻领会“健康是1”的基础定位,集中智慧和力量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激发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贵州持续加强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就医需求,以“千县工程”为重要抓手,在全省县级综合医院开展“2+5”重点专科建设。
而针对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远的难题,我省结合实际,于2021年创新探索,在距离县城远、常住人口多、区域面积较大、交通不便的乡镇,依托乡镇卫生院现有资源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通过加强科室硬件以及人员配置,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将次中心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贵州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150个,已为群众减轻医疗负担3.2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