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习习,10月的贵州,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满眼尽是“生态绿”。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7.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25万座大山孕育绝美自然风光,4697条河流纵横交织奔腾流淌,造就了“黄小西,吃晚饭”等代表性景区独特风光,向世人展现这片多彩土地的无限魅力。
自2015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以来,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啃掉了一批过去没有啃动的“硬骨头”,消除了一批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对于贵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如同“良医上门”,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大体检,为我省解决环境问题、补齐生态短板带来重大契机。
环保督察利剑高悬,美丽贵州乘风奋楫。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配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以更高站位、更严态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截至目前,由前两轮中央环保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172项整改任务,贵州已完成167项、完成率达97.1%;群众信访举报共8473件,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
风正一帆悬,发展又日新。今天的贵州,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之势愈发强劲,每一寸土地都勃发出“向绿图强”的生机与活力。
动真碰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秋日,走近赤水河,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空气中弥漫的浓郁酒香随风飘荡。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仍然保持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既是中国优质酱香白酒重要生产地,更是重要生态屏障。
然而,虽干流没有水电开发,但支流上密集的小水电,切断了赤水河舒展的经络,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生命力。
2020年,长江警示片披露,贵州赤水河流域已建成各级水电站224座,建设密度最大的习水河每2至3公里就有1座水电站,部分电站未落实生态基流要求,导致下游河段脱水干滩,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为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场赤水河小水电整改环境“整治战”正式打响。贵州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站一策”的原则,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有力有序推进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退出任务。
“从一潭死水变成了一汪活水!”在习水县狮子电站的所在地,当地居民这样形容小水电拆除前后水生态环境的变化。
随着小水电的陆续拆除,潺潺流动的水中也传来了生态恢复的积极讯号——鳗鲡、鳡、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陆续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被监测到,成为整改取得成效的最佳佐证。
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2023年9月,我省启动新一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出卷”。
进工厂、下矿山、查水域、访民居……各督察组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并严守整改时限要求,严把整改验收标准,严肃监督问责机制,确保问题真整真改。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坚持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从点滴汇聚江河,全面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久久为功,增进民生环境福祉
“这几年,贵阳空气越来越好,天气好的时候我都要来观山湖公园走一走,很是神清气爽!”今年62岁的观山湖区居民黄先生感慨。
生态环境部通报的今年1至6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贵阳市位列第三;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改善质量排名中,贵阳市首次位列全国第一。
对于老百姓来说,环境改善的幸福感更多来自看得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场场环境“整治战”、污染“歼灭战”,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广东游客“大脸猫与睡美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她在贵州旅游时的体会:“从贵州回来后萌生了一个愿望:等退休后,便隐匿青山密林,寻一处净土,建一座木屋,以山为被,枕水而眠,低头是青绿,仰头是星光。”
“青山”“净土”“青绿”“星光”……一个个“关键词”,成为贵州一张张走进人们心中的“生态名片”,诠释着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贵州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今年1至9月,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1%,在全国32个考核省份中排名第2;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这是一份写在山川大地上的答卷,也是一份写进人民心里的答卷。
生态文明是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我省积极拓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应用场景,在促进节能、降碳、减污的同时,推动全民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现在,越来越多人行动起来,成为建设美丽贵州的践行者、推进者、引领者。
协同推进,蓄足绿色发展动能
落日余晖下,铜仁市松桃自治县九龙湖水面映着晚霞,碧绿与橘红交织出一幅斑斓的秋日图景。
“以前湖面大片黑色水域,看着很糟心。”在湖边散步的居民吴静见证了湖水由污变净,“经过治理后,九龙湖越来越美,甚至有点让人认不出了。”
松桃自治县坐落于梵净山东麓,与湖南省花垣县与重庆市秀山自治县交界地带是我国锰矿储藏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称为中国“锰三角”。
2021年,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九龙湖附近的小河锰渣库渗滤液大量渗入湖体造成严重污染。
我省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创新采用“五法治锰”,全面治理松桃锰污染,祛除难解“顽疾”,让锰产业高质量发展轻装上阵。
其中,与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创新采用“生化法”处理九龙湖受污染水体,实施九龙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
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出具的《九龙湖污染治理成效评估项目评估报告》显示,九龙湖库区水质良好,已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均衡,无需采取清淤等污泥治理措施。
九龙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初战告捷,成为贵州锰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省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全省首单省级林业碳汇(碳票)用于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交易完成……
我省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黔贵大地“只此青绿”间,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绿色发展活力奔涌,不断向“新”发力、朝“质”攀峰,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记者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