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3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情况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贵阳市、清镇市、湄潭县、荔波县、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5个地方获得国家级命名,是我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以来荣获命名数量最多的一年。
2023年,贵州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等生态创建细胞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抓手和载体,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1个地方分别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34个地方分别获得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在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方面,贵州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创促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体系加速构建。
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纳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以及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部省合作协议等重大事项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制定印发创建指南、管理规程等文件,构建省、市、县三级创建工作体系,科学指导各地找准创建途径和模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创建工作。全省9个市(州)均成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组织机构,制定创建规划。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市编制了整市创建规划。贵阳市成为全国第三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会城市。
二、坚持以创促保,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提升。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过程中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指导各地以更高标准打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等5场标志性战役,深入推进白酒产业、磷污染、锰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工业园区环境治理7个专项攻坚行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以创促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力整改。
紧盯生态制度、安全、空间、生活、文化等六大生态体系建设质量,建立相关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参照生态环境部做法,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倒逼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和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
四、坚持以创促转,“两山”双向转化渠道持续拓宽。
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开展试点建设等方面,支持各创建单元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多种实践模式,为全国“两山”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参考样本。
下一步,贵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补短板、创模式、树典型、重巩固,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贵州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持续完善示范创建体系。
围绕“十四五”期间不低于50%的县(市、区)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命名的目标,结合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创建等工作,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体系,加大创建工作力度,推动更多的地方开展创建工作,构建起目标多样化、主体多样化、成果多样化的示范创建体系和格局。
二是持续放大示范创建效应。
支持各地用好创建品牌,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拓宽“两山”双向转化渠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做深做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半篇文章”,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
三是持续扩大示范创建覆盖面。
及时总结凝练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平台,加大成果宣传力度,充分展示和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优秀实践案例,多层次、全方位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生动实践,讲好美丽贵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