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3时,随着一阵响亮的鞭炮声响起,贵州X830县道剑河锡绣大桥主拱正式合龙。
江面波光粼粼,大桥气势磅礴。站在高处远眺,剑河锡绣大桥宛如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横卧在清水江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成功合龙的锡绣大桥。人民网 涂敏摄
“大桥建成通车后,两岸车程将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为1分钟。”剑河县交通局高级工程师王兵介绍,锡绣大桥位于南寨镇境内,是对岸展留等附近6个村寨近2万居民横跨清水江三板溪库区至南寨镇的快捷通道。
“这座桥,我们等了20年!”听说剑河锡绣大桥顺利合龙,当地群众感慨万千。
科学谋划 打通交通要道
南寨镇地处剑河县东南部,清水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2006年,国家西电东送“十五”重点工程——三板溪电站建设完成,清水江南寨处水位由380米上涨至蓄水后的475米。
三板溪电站的建设,在清水江沿线形成长达120多公里的湖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给库区两岸群众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打通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成为两岸居民共同的愿望。
2020年,借助剑黎(剑河至黎平)高速建设契机,剑河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申报工程项目,拟在剑黎高速南寨互通两公里处的展留码头修建桥梁跨越清水江。经过多方努力,剑河县成功获得贵州省生态移民局9千万元后续扶持专项资金。
“大桥与高速工期同步,建成后将彻底解决两岸群众便捷往来的现实问题,也实现了南寨镇对岸群众快速驶入高速公路的历史愿望。”王兵坦言,以前对岸群众上高速,至少要绕行50公里山路,桥梁建成后,可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也将为清水江两岸农村物资出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极大便利。
提及大桥的命名,王兵直言是为了体现地域特色。原来,苗族锡绣是贵州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剑河,最独特的苗族服饰要数南寨锡绣,其堪称苗族服饰中的一绝。展留村是苗族锡绣艺术地区村寨之一,也是剑河县原生态人文自然景观旅游村。大桥以锡绣命名,既体现地域特色,又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扬。
攻克难关 建造品质工程
“桥梁所在地地形陡峻、地质破碎,桥梁结构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且位于生态保护区,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剑河锡绣大桥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彭浪表示,复杂的地质环境及绿色建造要求给大桥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2020年9月,建设单位根据现场环境,结合有限资金状况,明确大桥采用钢筋混凝土悬臂浇筑拱桥。这样的桥梁结构,具有构造美观、造价低、承载能力强、养护费用低等优势,但同时面临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2021年4月,剑河锡绣大桥完成招投标,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贵州路桥集团承建。
2021年9月28日,锡绣大桥正式动工建设。面对具有挑战性的跨度,贵州路桥集团精心组建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团队,在悬浇拱桥建设中首次提出拱圈变截面设计,有效降低了拱脚截面混凝土拉应力,提高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性,降低安全风险。
另外,因展留岸不具备大型运输车通行条件,项目团队采用“猫道长距离混凝土输送”技术,在河道间搭起临时“铁索桥”,通过长距离高压泵运送混凝土至对岸,既保护景区环境,又节约用地、便道、拌和站等成本1200万元,实现了绿色建造和经济节约。
“工艺创新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好处,也对施工有了更高要求。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精准把控每个环节。”彭浪告诉记者,项目团队还首次在悬浇拱桥上采用北斗定位系统塔偏控制技术,以提高施工控制精度与效率,实现毫米级合龙。
全长377米、净跨288米,主拱圈截面为整体式,采用挂篮悬臂施工工艺,为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一。独特的桥梁结构和社会经济效益,让剑河锡绣大桥从建设之初就备受关注,而桥梁主拱顺利合龙,则标志着距离项目建成通车更进一步。
“预计明年9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王兵介绍,剑河锡绣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清水江沿岸近2万群众、1200平方公里区域旅游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交通要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无字史书”——苗族锡绣也将“跨”过大桥,被更多人知晓。
曾经,“出行难”严重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如今,随着大桥逐步建成投用,将与剑黎高速形成协同作用,全面打开剑河县交通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