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多彩贵州,共创美好未来。8月29日,以“教育合作新愿景 ‘一带一路’共繁荣”为主题的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余个政府部门、高校及教育相关机构的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欢聚于黔,共话教育、共议合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双方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由单一的教育合作平台拓展为以教育合作为主体的人文交流平台,为贵州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高端平台,也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贡献了力量。
拓宽人才培养“朋友圈”
人文交流走出去
谈到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粮油食品系副主任魏林说,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职业教育海外办学人才培养成为大家努力的发展方向。“在本次交流周上,我院与国内外同行分享了职业教育海外办学人才培养的心得和经验,通过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育人等主题的深入交流和讨论,助力我院与东盟国家院校今后共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魏林说。
“在人文交流走出去方面,学院向柬埔寨、缅甸输出课程标准,与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柬埔寨马德堡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丝路学院;参加地方公派、国家公派出国教师服务项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班等国际交流活动;选派学生赴泰国博仁大学、泰国格乐大学交流学习等,不断推进中外师生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交融。”8月31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鲁轶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论坛上发言时表示。
同体同心,同向同行。中国与东盟山水相依、心手相连,始终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依托交流周这一平台,双方深化人文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如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早已突破“周”的时间概念,开幕期与全年期活动精彩纷呈。自第一届交流周举办以来,共吸引来自5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3万余名嘉宾参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近2000份,累计开展各类项目和活动480余项,奠定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以教育为媒,涵盖人文、数字、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基础。
织密对外合作“交际网”
国外资源引进来
酒店、会议室两点一线,是马来西亚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有权最近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写照。“这次参会,大家收获颇丰。目前,我们公司和贵州一些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在学生升学和交换方面已经建立了联系,之后也期待能够与贵州的院校有更好的合作项目落地。”陈有权说。
韦越黄是一名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她说,因为姐姐曾到贵州留学,她也跟随姐姐的脚步选择到贵州学习。“我姐姐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汉语老师,在家乡,这样的汉语老师越来越多,也让更多的越南青年有机会学习中文,了解中国,选择贵州。”韦越黄说。
据悉,2021至2022学年,东盟国家留学生约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0%。贵州省共有32所院校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相关院校招收的留学生累计覆盖7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70%来自东盟国家。
自第一届交流周举办以来,贵州48所高校与东盟国家90余所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20余所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互访、师生互换、科研合作、合作办学和共建中心、实验室、基地等实质性合作。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交流周以教育为媒,突破了国别限制,通过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织密了外对合作“交际网”,海外也逐渐兴起“贵州热”。
共绘“一带一路”新愿景
高质量发展再提升
在交流周现场,随处可见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有的身着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有的在直播展位上用普通话“吆喝”卖货,有的在论坛上积极发言、认真倾听……
中国-东盟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项目——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论坛、中国-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第二届中国-东盟营商环境治理人才培养论坛……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各类主题的成果展、论坛、研讨会陆续举行,海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为教育改革贡献智慧。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本届交流周以深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举办各项活动,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区域教育合作目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我们跨越了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历史,通过合作促进增长和繁荣。作为在中国留学的越南青年,我们有责任搭建跨越差异性的桥梁,成为两国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也愿意为两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韦越黄说。
教育为媒,合作共赢。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经济、文化结合越来越紧密,贵州也通过这一国际化平台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记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