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加快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新时代以来,贵州在文化建设上踔厉奋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新优势。贵州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着贵州力量。
红色文化培根铸魂
8月27日,位于贵阳市见龙洞路和彩湖路交会处的“红飘带”场馆内,内部装修、设备调试、提供内容的相关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自7月31日“红飘带”宣传推广(首站)活动启动以来,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沉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亮相,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的省份,红军足迹遍及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在贵州留下长征不可移动文物753处。党和红军在贵州撒播革命火种,创造了灿烂的红色文化,不断滋养着贵州文化发展,成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贵州被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贵州充分利用丰厚的长征文化和文物资源,率先编制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确立了以遵义为“一核”,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线路为“一线”,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铜仁、毕节为“两翼”,以及覆盖全省60多个县(市、区)的“多点”构成的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总体架构。
作为重中之重,遵义精心布局,在遵义战役纪念园、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等项目着重发力,让红色血脉在这座“转折之城”赓续传承、绵延不断。
今年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频上红色旅游热度榜单,为了丰富游客体验,该馆从5月20日开启夜间游览模式。
“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2万批次。”遵义会议纪念馆解说员田玥告诉记者,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展,纪念馆红色文化氛围更为浓厚,红色旅游体验感明显提升。
事实上,贵州近年来不断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红色文化的可见、可知、可感明显增强,红色文化由传统的“文物展呈”向“文化旅游”转化,从单一红色旅游向综合旅游转化,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我省注重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和传播,大型情景交响合唱《遵义会议组歌》、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等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发挥贵州特色文化优势”“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红色经典、红色旅游、红色科技,一系列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培育,加速推动贵州红色景点串点成线,让这片红色故土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红色沃土。
民族文化繁荣共生
7月29日晚,在“村超”总决赛的球场上,苗族、侗族、藏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敲起锣鼓,唱起欢歌、跳起舞步,交织出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动人画卷。
“在这场乡村足球赛上看到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北京游客李向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在他看来,“村BA”“村超”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碰撞,构建了动人的人文风景。
“贵州各民族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核。”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罗剑说。
在贵州这片土地上,18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创造出具有山地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黔东南,苗年、侗年、姊妹节、鼓藏节等民俗节庆吸引国内外游客相约奔赴。
在黔南,写有水族文字的帷幔在风中飘扬,瑶山古寨里的白裤瑶族跳起了铜鼓舞,被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惊艳世人的目光。
在黔西南,“三月三”的盛况、火把节的热情、“八音坐唱”的布依之音等让你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千种风情,蜡染、刺绣、银饰等非遗制作技艺,带你穿梭古今。
贵州这座多彩的“文化千岛”上,山水有灵境、衣饰有千面、处处有佳节。在这里,可体验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人文奇观,感受气质别具一格的文化秘境。
为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贵州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出台《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此外,还通过深入实施“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锦绣计划,持续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努力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开发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精心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
阳明文化价值凸显
8月26日下午,在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作为开幕式展演剧目与观众见面。
这是我省探索阳明文化文艺表达的成功范例,主演冯冠博凭该剧一举夺得第31届梅花表演奖,并受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邀约,演出不断。
1508年春,王阳明到达龙场,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成就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次年,王阳明前往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始论“知行合一”,在贵州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阳明文化研究,不断打破圈层,刷新普通人对阳明心学的认知体悟,通过创作文艺作品、打造阳明文化IP、编辑出版图书、提炼出相关文化符号等方式,让阳明文化成为贵州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
为推动阳明文化保护利用与旅游深度融合,2020年9月,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贵州省版权局正式发布“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线路。随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携程集团联合,推出贵州文化寻迹之旅暨“阳明·问道十二境”游学线路,让游客开启阳明心学的寻根之旅、知行合一的人文之旅、天人合一的自我发现之旅。
今年6月中旬,由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首批新书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发布。
在此之前,由央视《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创作的新书《心学的诞生》在修文阳明洞首发。在郦波看来,心学诞生于黔地,得益于贵州的山水、人文与社会思潮。
作为“阳明心学”发源地,贵阳把“知行合一”融入城市发展中,让心学思想在这座城市绽放。此外,还举办多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吸引全球学者与官员参与其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历史文化寻迹多彩
在历史学家范同寿看来,贵州的历史经历了郡国并存、羁縻州与经制州两种管理制度并存、土司与流官并存、改土归流后逐步融入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等几个阶段。这种独特的历史演进之路,是造就贵州历史文化多彩与神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初,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贵州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再下一城,累计8次获此殊荣,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贵州的古老,有“实”为证。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最迟距今30万年左右,就有古人类开始活动在今天的贵州省境。迄今为止,贵州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百余处。中国科学院院士裴文中教授认为,贵州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名列前茅的地区。
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几乎囊括了中国考古的各类奖项。遵义海龙屯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项目获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贵州遵义海龙囤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
屯堡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遗存的一朵“奇葩”。8月10日在贵阳举办的“屯堡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省内外40余名专家学者就“加强屯堡文化研究推广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建言献策。在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肖远平看来,屯堡文化特色鲜明,形态多样,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贵州启动安顺屯堡考古调查,从考古的角度对屯堡及相关遗存展开系统性调查。
历史文化丰富让贵州非遗宝贝灿若繁星。贵州有3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100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文旅融合的催动之下,转化为精彩的风物风情和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全域旅游的崭新气象。
此外,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的列入数量,贵州均位居全国第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陈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