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不良风气的蔓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巨大的家庭经济负担,深刻影响着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要给乡村“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央纪委印发的《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指出:在乡村振兴中,移风易俗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推动移风易俗,改变不良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乡村新风尚新气象,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唤醒乡村文化自觉,择善而从新风渐劲
——摘掉“面子假面”,丰富“精神里子”
“文化是生活的灵魂,文化是生活的力量。”唤醒乡村文化自觉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移风易俗则是推动乡村文化自觉进程中的自然体现和结果。
在贵州,各族群众素来喜爱以歌明理、以戏传情。观山湖区百花湖镇下麦城村以“治风”为主题的布依山歌唱到,“滥办酒席名目多,心中有苦苦难说,一年吃去几万块,少的也有一万多,滥办酒席是歪风,此风不治要贫穷,坚决整治不手软……”悠扬朴实的布依山歌曲调,朗朗上口的原创歌词,唱出了广大村民的心声,碍于面子有苦难说,盼移风易俗“治风”工作扎实推进,早日解决这块“顽疾心病”。这首布依山歌从2021年创作出来以后被广泛传唱,成为下麦城村宣传“治风”好帮手。
独山县下司镇华南村坝井组的一处农家院子里,锣鼓铿锵、戏韵悠扬,一曲朗朗上口的独山花灯戏《文明之歌》响彻山村。“人居环境讲卫生,生活垃圾莫乱扔,集中存放好装运,现代社会讲文明。”……借着人民群众喜爱花灯戏的这股劲,独山县依托“花灯艺术之乡”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探索“花灯戏+N”模式,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内容与花灯戏嫁接,进一步推动文明新风倡导工作走深走实,营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
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创新,能够推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再以一种新的潮流迅速在乡间传播。乡村的自我革新,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些曾经沉寂的乡村,正在觉醒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明之花竞绽放,美丽乡村新机遇
——“新驱动”打造社会经济双发展
“我自己亲自动手装扮庭院,每天看到都是神清气爽的。”
“村里干净整洁,听说是用老物件重新装修过,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不千篇一律,也不突兀。”
“来对了!我来玩的这几天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村民们非常热情好客,农家菜味道很符合我的胃口。”
……
“过时”的乡村是如何做到“涅槃重生”“魅力无穷”的呢?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乡村的“主人翁”,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宣传者,协同共治,实践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子”。
习水县村民动手制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标识。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邻里和谐的社会风尚,再借助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盘活现有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模式,打造社会经济双发展,共同描绘新时代乡村好光景。习水县坭坝乡南天门村因地制宜,以“乡村文化大院”为主题,充分发挥村民力量,让村民执“笔”,实现一户一景、一组一貌;遵义市红渡村依托红色文化和秀美自然风光,成为“红色”田园乡村旅游胜地;三都水族自治县以节庆、技艺为媒,充分展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及自然风光,有效助推“民族文化+旅游”文旅融合发展……让观光游玩的游客望得见山水、记得住民族风情,在一个个和美乡村中探寻文化碎片,找到心灵的归属地。
文明新风,拂遍黔中大地
——徐徐图之,久久为功,做“根”与“魂”的守望者
贵州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年行动,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加强基层组织引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红黑榜”、 “积分制”等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等。要以钉钉子精神破解作风痼疾,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目前,贵州各县(市、区)已制定婚丧移风易俗具体方案,90%的村(居)已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写入村规民约。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一项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汇聚起全民参与的社会正能量,让文明新风变得更有温度与活力。
美丽乡村的号角声声入耳,一曲曲文明之歌接续传唱,一幅幅生态美景渐次展开,洋溢在村民脸上是幸福的笑容。广袤的乡村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文明的乡风成为最靓丽的文化符号,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继续写好乡村振兴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