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遵义

珠遵协作山海情深 东风吹来硕果满途

珠海高新、遵义道真,远隔山海两地,因东西部协作而结缘;珠江之滨、芙蓉江畔,相隔千里,同气连枝、风雨同舟。

今年是珠遵牵手的第5年。珠海高新区与道真自治县两地始终紧扣“道真所需、高新所能”和“高新所需、道真所能”,围绕促消费、增就业、兴产业等重点任务密切合作,展开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东西部协作硕果累累,山海情深春满道真仡佬山乡。

产业协作:源源好物出深山

秋日,梅江河畔,东来的风,吹来阵阵菇香。

8月11日,河口镇梅江村蘑菇农庄迎来一场小雨,菇农李远忠趁着天还未亮、露水尚浓,挎着竹篓子走进家门口的香菇大棚,满棚“冒”出的香菇,朵朵如伞,鲜灵灵的。凌晨四五点,山雀儿的叫声打破黎明前的宁静,和李远忠一样,许多菇农也三三两两赶来,在菌棚里一边忙着采菇,一边开心交谈。

“一天采两次,早晚一次,有时凌晨两三点,也要忙着采,这一茬采完,过段时间又要上棒了。”李远忠说,香菇的采摘很挑时间,该采时必须采,不然骨朵张开了品相就不好啦。

将最后一朵香菇放入篓中,天已大亮,采菇的人们不慌不忙地将采下的鲜菇,第一时间运往位于工业园区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售卖。

在公司生产厂房,各个生产车间一派忙碌。一辆挂着“粤A”牌照的大货车停在公司门口,工作人员魏远琴正拿着出货清单,记录下即将出货的数量。她告诉记者,包装好的800多筐鲜香菇即将发往广东,走进各大农贸市场。

在售卖菌菇鲜品的同时,如何进行深加工、延伸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于是,以香菇、杏鲍菇、鹿茸菇为主要原料生产休闲食品与调味品的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贵州仡山香蘑特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应运而生。

走进这家公司生产厂房,阵阵菇香扑鼻而来。寻味而观,产品展示厅内,香菇猪肉酱、杏鲍菇牛肉酱、香菇脆……“仡山小蘑王”系列产品整齐摆放,琳琅满目。车间内,刚刚采摘下来的部分杏鲍菇、香菇便运往这里,工人们将除去杂质的杏鲍菇块、香菇送进流水线,经过自动设备切丁、清洗、榨水、称重,传送至炒制车间精准配料炒制……历时6个小时,一朵朵蘑菇蜕变成蘑菇酱,如士兵般鱼贯而出,在工人的分拣打包下奔赴国内外的餐桌。

“目前研发并上市了菇脆、菇片、菇酱等20多种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公司办公室主任肖雪介绍,经粤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道真小组牵线搭桥,公司与丝路之鹰珠海公司成功“牵手”,签订出口非洲菌菇产品4500余万元,产品远销中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借船出海”。

立足特色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好,珠海高新区与道真自治县从园区建设、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培育、产销衔接等关键环节,项目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道真食用菌、中药材、花椒、辣椒等农特产品提质升级。同时大力推广“东部企业+道真资源”“东部市场+道真产品”合作模式,不断开拓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市场,架起优质农产品从田间直通餐桌的“高速路”,助力更多“黔货”走出大山。

协作结对以来,工作组积极整合资源、用活资金、畅通渠道,围绕“巩固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销渠道”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共打造消费帮扶品牌2个,打造菜篮子稳供基地2个,引导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参加“黔货出山·八仙过海”粤黔展销活动和珠遵协作帮扶促消费专项活动,助力道真优质农特产品成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累计销售金额突破8亿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帮助道真销售食用菌、中药材制品、辣椒制品以及蔬菜等农特产品达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00余万元,山与海在这一刻实现双向奔赴。

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从生鲜蔬果到深加工产品,道真农特产品正以迅猛之势,抢占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迈出珠遵协作新步伐。

劳务协作:明月何曾是两乡

线上线下招聘,一批批劳动力走进广东企业就业;“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乘坐专列、大巴车直达厂门口;开展技能培训,“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技能培训接连开展,提升技能稳就业......今年以来,两地劳务协作持续加持赋能。

8月22日,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检测员龙河穿梭忙碌在生产一线,认真对电子配件进行检测,严把质量关。

龙河来自道真自治县三桥镇,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面打工,今年2月,他看到珠遵劳务协作站发布的专场招聘信息后投递简历,毅然奔赴珠海追求梦想,成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

在工作岗位上,他踏实勤奋,喜欢钻研,短短几个月就掌握岗位相关技术,公司不只包吃住,还购买五险一金,每个月到手工资6000元,龙河相当满意。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道真自治县抢抓珠海高新区结对帮扶契机,全面落实落细各项稳就业促增收政策,以组织劳务输出为抓手,抢抓转移就业黄金期,聚焦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优化就业服务,深化劳务协作,积极对接东部优质企业,及时推送岗位信息,开展专列专车点对点输送返岗、线上线下招聘送岗等活动,畅通转移就业渠道,一批批群众乘坐专列专车奔赴广东就业,稳住务工人员“饭碗”。两地持续创新完善劳务协作机制,搭建跨省务工农村劳动力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常态化、广覆盖的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格局,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平台还精心为在广东务工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生育等服务,让他们稳在当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

针对粤黔两地劳务市场需求,道真自治县按照“人岗匹配、人岗相适”要求,建立人力资源和岗位信息数据库,精准制订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积极推动“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培训,全面提升务工群众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2025年以来,该县开展劳务协作培训11期495人(次),实施“订单式”培训(开班1期38人),开展“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培训3期125人(次)。

两地高标准共建就业基地,认定粤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2个,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690余人;“道真菌工”被认定为省级区域公用型劳务品牌,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省级龙头企业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民”发展模式,辐射带动6000余户农户1.2万余人就业。2025年,通过珠遵劳务协作机制,促进道真3500余名劳动者在广州、珠海等东部地区就业,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迈向新高度,为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振兴协作:“农文旅”比翼齐飞

 

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方寸”空地栅栏整齐排列。

庭院里,果蔬飘香;荷塘里,游人如织……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花园组,好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几年前,花园这个高山村落,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脏乱差臭”,垃圾乱倒、柴草乱堆、部分院落因长期无人居住、杂草丛生……

“如今的花园是越变越美、越来越好了。这多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东西部协作项目支持。你看,这些栅栏就是利用珠海帮扶资金建设的。”漫步村道,隆兴镇人大主席杨畅介绍,前几年因基础设施和项目配套跟不上,游客来了也留不住,现在随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村庄环境美了,游客越来越多,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多年前,村民陈君强曾经开办农家乐,由于客源不足,转让给他人经营。2023年,看好避暑旅游前景,他投资十多万元将房屋改造成为民宿,设置26套房间,目前有50多名重庆游客入住,每个人每月收费1200元。

民宿前,十多名游客围坐一起,沐着凉风,有说有笑,三五孩童追逐嬉戏,各享其乐。来自重庆的朱女士退休多年,今年经朋友介绍第一次来到道真,她说:“这里除了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外,环境干净整洁,村民淳朴热情,在这里觉得很舒服。明年还要来,也会介绍更多的朋友来道真避暑。”

浣溪村是道真着力打造的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自珠海高新区对口帮扶道真自治县以来,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700余万元,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环境整治、民宿扶持等方面建设项目,全力推进村庄风貌改造提升和康养避暑旅游,有效助农文旅融合发展。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几十公里外的洛龙镇大塘村。

立秋时节,海拔1600米的道真自治县洛龙镇磨盘山上,当地村民王建强返乡创业兴办的半山渡民宿客栈依山傍林,凉风缭绕,来自重庆市江北区前来避暑的江女士刚刚吃过午饭,便与同伴们聚在一楼大厅聊天。

半山渡民宿客栈开办于2023年,共有客房10余间,可同时接纳30余人入住,当年试营业后共接待游客110余人(次)。

2024年,洛龙镇大塘村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争取珠海帮扶资金74.75万元,借鉴珠海乡村建设经验,统一改造当地自然村寨的闲置农房民房,开设民宿,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把自家房屋改成民宿接待外地游客避暑。目前,磨盘新村已发展民宿、餐饮20余家,带动37户群众增收,农旅年产值600余万元。

民宿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的不只是住宿收入,还有农特产品的销售。

“大姐,党参怎么卖?”“土鸡是正宗土鸡不是?”“青椒给我来个10斤。”没有讨价还价,选购人看上中意的产品,爽快“结账”走人。

六点没到,洛龙镇大塘村农贸市场喧嚣起来。附近的村民早早摆出摊子,避暑的游客穿行于各个摊位间,经营“大塘土鸡”的民宿老板们或赶早场、或进菜地,采购新鲜食材。

15花园村千亩“荷塘” (8).jpg

村民屈龙文的摊位上,白菜、甘蓝、四季豆等时蔬诱人,还有魔芋、竹笋、干辣椒等,300多斤蔬菜卖了600多元,往来的客人让他总是笑呵呵的:“自重庆人到村里避暑八、九年来,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在种菜、卖菜,5亩多地轮换种,一年下来大约收入4万元。”不到三个小时,屈龙文带来的“土货”便销售一空。

“大塘村目前有固定摊位15个,每年避暑旺季都要增设临时摊位40多个,每逢一、四、七赶场天,农产品交易额达5万元左右。”大塘村镇派驻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何青松这样算账,大塘村每年累计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超过1500万元。

“白天漫步田园,晚上看篝火晚会。”通过项目的实施、活动的带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带动浣溪村、大塘村等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通讯员 隆州军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