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遵义

解码贵州“村字号”IP④|“村晚”点亮乡愁碰撞激情,打造“最懂你”的乡宴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照亮舞台,在北的苍山翠谷间,一场场“村味”十足的群众大联欢——桐梓“村晚”,正以燎原之势,点燃绵绵星火。

“村晚”,不晚。早在2006年,桐梓县就利用毗邻山城重庆的区位特点和凉爽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夏季,大量来自重庆、四川等地的“候鸟”到此避暑旅居,高峰期人数达20余万。

那时,不少乡镇为了丰富游客的避暑生活,自发组织了消夏晚会或迎新晚会,桐梓“村晚”的雏形由此形成。

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小型的消夏晚会逐渐演变为客主共欢一家亲的大型“村晚”。截至今年5月,桐梓县累计举办“村晚”系列活动近300场,演出节目4000余个,参演人员达3万人次,徐徐勾勒出一幅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乡村好景。

从客主相亲到群众联欢

在桐梓县九坝镇琴缘山庄老板马相平的记忆里,无论是以前的晚会,还是如今的“村晚”,变化的是称呼,不变的是与客人共同经历的欢笑点滴。

“以前我们就会在家里的农庄组织游客一起举办小型娱乐晚会,大家唱歌、跳舞、拉乐器,好不热闹,因此我也结交了不少朋友。”马相平说,那时候大型的乡村旅馆自己就能撑起一台晚会,小型的则会联合3至5家一起举办,表演节目的多是当地的村民和有才艺的游客。晚会举办的过程中,客人与主人紧密联手,外地与本地无缝相融。大家一起搭舞台、出节目、排练演出……“黔渝大联欢”“客主一家亲”成为桐梓“村晚”的鲜明标签。

来来往往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与信任日益深厚。马相平说,许多客人都是回头客,有些更是连续多年到桐梓避暑的“老熟人”,大家默契约定一年一见。“村民有小孩生了大病,这些客人会主动集资帮助治疗,如果有客人遇到困难,当地村民也会立即帮忙解决,氛围非常融洽。”

来自四川内江的游客艾琳,每年夏季都会去到桐梓避暑。“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去走亲戚,大家也不陌生,见面就非常亲切,而‘村晚’的舞台让我们外地游客的生活更多彩了,想起来很值得回味。”

2023年,连续举办多年的桐梓“村晚”荣获中国西部文旅“最具影响力文旅节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2024年夏季,仅在桐梓九坝镇山堡社区就上演了64场“村晚”,表演节目1000余个,带动周边综合收入近22亿元,热度持续走高。

从夏季爆款到四季盛宴

在九坝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金伟看来,全国各地都有“村晚”,但桐梓“村晚”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厚植于黔北文化沃土,又吸收了巴蜀文化的灵韵,依托客主同登一个台、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台戏的初衷,尊重人民主体、人民主创,是一场由客主共同编导的文化盛宴,一场乡土文化的集体觉醒。

今年,围绕“春季百花开、夏季大联欢、秋季大丰收、冬季大团年”主题,桐梓持续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不断通过深挖文化资源,丰富消费场景,扩大品牌效应,全面提升桐梓“村晚”的影响力。

随着“村晚”由“一季”变“四季”,主舞台也从九坝镇山堡社区拓展到了县城内的葫芦城街区和官仓镇太平社区,冬季“村晚”还在杉坪景区、花秋镇、小水乡设置了分会场。

从村到城,从城到村,桐梓“村晚”的边界不断拓展和延伸,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范围更广,吸引了更多群众和游客前来参加,乡味十足的“村晚”激发了人们的分享欲,又从中获得了文化幸福感和认同感,成为了“最懂你”的乡宴。

5月5日,2025桐梓春季“村晚”在官仓镇迎来收官。为助力“村晚”更好举行,官仓镇布置夜灯、打造赏花步道,推动12家农户从“避暑旅游”向“四季旅游”转型,新增100余个床位,带动村民增收。活动期间,还配套举行了亲子跑、自行车赛、篮球邀请赛、农民体育运动会、钓鱼大赛等系列活动。

“下一步,我们‘村晚’的演出节目会更加丰富,并计划举办社区成果展和中国西部地区山歌邀请赛,让大家收获更好的体验。”桐梓春季“村晚”总导演刘超说,除了内容升级和时间延长,“村晚”还将延续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持续扩大影响力。

城乡共振文化交融

背靠黔中,面朝成渝,被誉为“川黔锁钥”的桐梓,地处重庆和贵阳1小时、成都3小时经济圈。这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城乡交通网络相互交织,是成渝与黔中的“黄金交汇点”。

因区位交通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桐梓县内许多宝藏村寨成为了川渝游客流连忘返的避暑打卡地,每年来此旅居避暑的众多川渝游客也是桐梓“村晚”的主力军。

在桐梓“村晚”的舞台上,你会看到重庆游客跟着苗家阿妹学跳竹竿舞,成都游客上台表演川剧变脸,两地游客共建合唱团……还有高桥文昌戏、高台舞狮、狮溪高腔大山歌、黔北矮人舞等,以艺会友、文化交流的场景随处可见。据了解,2.66万人次参演2024年桐梓“村晚”,其中游客占比达45%。

“借助与成渝地区风俗相似、人文相亲、交流密切的优势,我们以‘村晚’为抓手,持续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用开放姿态拥抱流量,用真诚的服务留住人心,让更多的‘头回客’变‘回头客’。”桐梓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周小勇说。

在桐梓加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6个年头,借助“村晚”流量优势,桐梓还以“村晚+”融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打通“文化+百业”“百业+文化”的良性循环,推动“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向文旅节庆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桐梓“村晚”举办期间,该县共带动就业7080人,促进蔬菜销售6700余吨、肉类销售530余吨,带动方竹笋、牛肉干等销售额突破2200万元。

眼下,2025年桐梓“村晚”夏季大联欢开幕式暨中国西南地区山歌民歌邀请赛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不少外地游客已早早预订了房间,新一轮的乡村文化盛宴已在酝酿,7月4日,客主相约桐梓,再叙情长。

记者手记

走在桐梓的大小乡村,看见“村晚”的舞台从农家院坝到村寨广场,无论是九坝镇还是官仓镇,村民和游客们朴实表演的背后,呈现的是村庄事,道出的是乡村美,一本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录由此翻开。

文化的繁盛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的丰盈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底气。在“村晚”的舞台上,演出的是文艺节目,丰富的却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舞台的边界被打破,村民的“文化主场”就变成了游客的“精神原乡”。周边配套的餐饮烟火气十足,乡土好物畅销,通过“美食+市集”“研学+文创”“文旅+农业”等方式,“村晚”不断进行内容升级,焕发出了新时代的风采,让村民受益,使游客乐见。

期待贵州有更多“村晚”开场,聚拢的不仅是一时一地的人气,而是凝聚着长久的乡韵乡情,照见乡村的活力新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江南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