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遵义

“一”字观遵义·特|做足土文章 叫响“特”品牌

2023年,是充满考验和挑战的一年,遵义交出了一份沉甸甸、分量足的高质量发展“贵州答卷”,我们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提前策划,在教育、医疗、旅游、社保、金融、文化、就业、社会等领域提炼一个字,以工业:精、农业:特、旅游:爽、城镇:靓、民生:暖、交通:畅、生态:绿、文化:彩、商业:旺、乡村:美等对遵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亮点成效进行盘点回顾。

“土特产”不仅是一种自然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故乡的一盒茶叶、一包辣椒、一袋米面、一瓶香醋、一串羊肉……都带着乡愁。

说起遵义“土特产”,你会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是赤水竹子、湄潭翠芽,还是虾子辣椒、桐梓方竹笋?

这些叫得响的“土”字号品牌不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送礼的“香饽饽”,还出“圈”走上国内市民餐桌,甚至远销海外。

凭借一根竹,赤水万亩竹林点绿成金,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特色产业、标志产业。

凤冈牛产业“牛”气冲天,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虾子辣椒买卖全球,远销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带动全省140万椒农增收;

桐梓方竹笋走上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餐桌;

以“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湄潭,让外界一度羡慕:“去湄潭做一个幸福的农民。”

……

遵义做足“土”文章,叫响“特”品牌,延长“产”链条,“土特产”正破圈突围。

做足“土”文章

农业盘子越做越大

连续四年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发展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产值75.03亿元,助推30万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 

……

2023年岁末,湄潭县“晒”出2023年茶产业“成绩单”, “硬核”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小绿叶”变“小金叶”的非凡魅力。

几乎同一时间,桐梓县也晒出成绩单:方竹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2023年方竹笋产量5.6万吨,产值达6.2亿元。

“小绿叶”成富民“法宝”,方竹笋成为富民“山珍”,品类不同,出发点却一致:做足“土”文章,做大做强山地农特产品。

遵义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十年时间,农业总产值实现3倍增长,“一县一业”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遵义靠山吃山唱山歌,强力做足“土”文章,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态、规模、质量优势不断凸显——

立足“土”,遵义以种业为抓手,在粮丰仓满的基础上,按照“一县一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一批批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立足“土”,遵义扎实推进特色优势富民产业发展,茶叶、辣椒、红粱、生态畜牧渔等8大农业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立足“土”,遵义以丰富的农产品为原料,聚焦“一业一龙头”,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

立足“土”,遵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良田沃野展新颜,山地农业洋溢“科技范儿”,如今,水稻、油菜等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正逐步成为我市种粮大户的标配,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立足“土”,遵义围绕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一系列利长远、稳根本的思路,一个个重实效、出实招的政策相继出台。

……

一系列有力举措,为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多项成绩全省领先:

茶叶面积发展到200余万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

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实现茶叶出口新突破,茶叶出口量占全省九成以上,成为贵州乃至西部地区茶叶出口第一大市;

辣椒面积近213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虾子辣椒市场获批省部共建“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

中药材、红粱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位,蔬菜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位,生态畜牧渔业产量居全省第一方阵……

叫响“特”品牌

农业路子越走越宽

在全国各地商业繁华地段,贵州“土特产”频频亮相:

在广州地标广州塔,“遵义朝天椒”“遵义红”亮相,两天展示,覆盖了14万人次,提升农产品美誉度。

“湄潭翠芽”亮相香港美食商贸博览会,向香港市民展示了湄潭茶的独特滋味,传播了中国茶业第一县的茶文化。

北麻羊、凤冈牛肉、赤水竹笋等遵义“原生态”亮相北京展销会,成京城抢手货……

连续承办贵州茶博会、贵州辣博会,品牌效应与日俱增,特色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持续扶持培育品牌,成功创建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兰馨等驰名商标,遵义朝天椒、黔北黑猪、赤水乌骨鸡等农产品获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聚力 “一县一业”,做优结构、做强主导、做大规模,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生态绿”与“产业红”交相辉映;

依托“遵义红”“遵义朝天椒”“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一批产业优势明显、产品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形成“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的格局;

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

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遵义优质大米“出山入海”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力,多形式宣传推介带动“遵品出山”……

一项项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带动黔北农业提质增效,好戏连台。

茶业突围,湄潭县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凤冈锌硒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方竹出山,桐梓县方竹笋产量5.6万吨,综合产值达6.2亿元,农民增收笑开颜;

辣椒出海,让遵义“红”遍全球,一跃成为辣界执牛耳者……

从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货”到如今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农特产”“土山珍”,遵义以品牌赋能,越来越多的遵义优质特色产品走出大山,深受消费者喜爱。

“黔北麻羊”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版)》;

由市农科院选育的“遵甜糯103”,获得“2022年全国十佳糯玉米品种”称号;

“红缨子”成为全国身价最高的高粱;

“遵义朝天椒”位居全国十大名椒榜首;全市水稻、玉米、油菜“三杂”良种普及率常年在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90%以上……

遵义聚焦“资源整合、品质提升、主体育强、营销拓展、人才聚集”五大行动,不断提升“遵字号”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收益率,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延长“产”链条

农业底子越夯越实

提到遵义,就不得不提湄潭,说到湄潭,就不得不说湄潭的茶。

虽是严冬,但是从全国各地慕名到湄潭品茶的游客依然多。从浙江自驾到这里来的张先生来到天下第一壶打完卡,沏上一壶“湄潭翠芽”,开启他一天惬意的时光。

湄潭以茶为基,着力构建完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万亩茶海,让游客们在美丽的茶园中放松身心;

中国茶城,茶叶在这里进行交易、展示茶文;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让人惊叹于世界上最大的茶壶;

湄江穿城而过,湄江风光惹人沉醉……

“一海”、“一城”、“一馆”、“一壶”、“一泉”、“一山”、“一河”、“一镇”、“一村”“九个一”就是湄潭延长茶产业链生动实践。

遵义做优农特产品,不断延链强链,一二三产业融合,打开农业增值增效新空间,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能。

澎湃新动能——

聚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统筹谋划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紧盯国内外优强企业,招引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打好融合牌——

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让休闲康养、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火起来、旺起来,更好满足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延伸加工链——

统筹产、加、销一体化布局,实施农产品分级、清洗、储藏等就地就近加工,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区、产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加工专业镇村和农产品加工强县,建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园区、集聚区。

贯通销售端——

健全流通体系,深化产销衔接,稳妥推进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医院、进企业,推进农产品直营直供。

遵义市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构建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链条和立体多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增值增效新空间。

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总值800亿元,建成多个50亿元级加工产业集群、100亿元级加工产业集群,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统筹/策划 唐正平 钱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关键词: 遵义 品牌 文章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