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黔讯网首页 > 资讯 > 城市 > 遵义

遵义市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一线见闻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遵义市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一线见闻

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村,石印稻田基地种植的600亩有机水稻迎来大丰收,预计可采收稻谷36万斤,产值突破400万元;

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三新组,把乡村变公园、田园变庄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客栈,青山绿水间,北民居点缀其中,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图景;

湄潭县兴隆镇梁桥村,村民弘扬传统美德、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建言献策等均可以获得积分奖励,每季度可在积分超市兑换心仪物品,小积分兑出了文明公益新风尚。

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发源地,遵义市不断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内涵,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富在农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走进湄潭县永兴镇,一望无垠的茶海尽收眼底。

马义村黔茶系列茶苗新品种繁育基地,茶农们正挥汗如雨忙碌着。“好茶从一棵苗开始。”村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国洪告诉记者,目前正依托黔茶系列新品种,打造高收益的特色茶苗繁育示范园。

在马义村,从事茶苗繁育的茶农不在少数,冉龙秀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现在育新品种,基地提供技术指导,产量比较高,效益比以前好多了。”

茶,是湄潭的“饭碗”。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0万亩,“吃茶饭”“念茶经”覆盖了8.8万户35.1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茶,更是湄潭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围绕茶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湄潭持续发力,让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富在农家”核心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走进位于余庆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泰和集团有限公司。当地知名的小叶苦丁茶被创新开发,茶黄金、茶果汁饮料、洗发露、牙膏、面膜等产品成为市场新宠。9月21日,余庆新推出的小叶苦丁凉茶饮品更是吸引了外界目光,成为延长小叶苦丁茶产业链,促进茶农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径。

凤冈县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一派繁忙景象:自动缫丝机组不停煮茧抽丝,复摇机忙着编丝复摇……经过一道道工序,雪白的蚕茧变成了生丝,进而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蚕丝被。凤冈县用好用活5万亩桑园和两家蚕茧加工企业,全年加工干茧1200吨,加工丝棉被13万床,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1700多人就业。

学在农家: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桃子成熟季是龚文杰最忙碌的时候,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余庆县的各个桃园里,接受群众的现场咨询。“太阳很毒,但群众的笑脸让我甜到了心里。”

拥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龚文杰是余庆县有名的“桃专家”,2013年换岗到果蔬站后,她把桃树种植和病虫害防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利用所学,帮助农民提升栽培技术、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足迹踏遍了余庆县所有的桃园。

在余庆县,像龚文杰一样的人,属于同一个“智囊团”——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大多都是从省、市科研院所,高校及县农业领域选派的技术专家。余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陈瑞祥说,他们扎根农村一线,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与培训等,帮扶企业(合作社),创建集成示范基地,培养本土技术能手,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智力引擎”。

湄潭县兴隆镇红坪村,有一个特别的返乡创业园。说特别,是因为这个园区很小,面积只有383亩,企业规模也不大,且这些企业都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办的。

贵州家洪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家洪是第一批入园的返乡创业者。之前在广东从事门窗行业的他,2012年9月就在园区开办了工厂。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带着技术回乡办厂。去年,园区内的40家企业创造了5.83亿元的产值,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关键所在,围绕“学在农家”推进人力资源开发,让更多的人才走进农村、服务农民,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凤冈县依托223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创业创新”“揭榜挂帅”“四新一高示范”等工作,整合了全县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提高了科研攻关的水平。近5年来,该县共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农牧渔业丰收奖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奖。

乐在农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谦虚有礼知足常乐”“重义尽孝守信立志”“勤学苦练努力登攀”……在凤冈县王寨镇新民社区张家寨,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的小小家风家训牌,营造出邻里和气、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而今,议事小院、农耕博物馆、农产品直播带货屋相继建了起来,1300多亩蜂糖李稳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傍晚时分,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金橘园新村炊烟袅袅,成片的柑橘园内,沉甸甸的橘子挂满枝头,已进入采摘售卖期。在金橘园新村三岔路口的超市门前,91岁的冯明中和往常一样,邀约三名老人一起围着小方桌悠闲地玩着纸牌。其中年龄最小的70岁老人徐正流说:“自从搬迁到新村后干什么都方便了,我们几个老头子每天都会来这里聚一聚、乐一乐。”

2001年发端于此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让满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仕金深有感触。从20余年前的“秃岭荒坡、柴棚草窝”到如今“柑橘满山坡”,冯仕金对于“乐在农家”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是要把村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有了红白理事会,村里的红白事就有人管了,减轻了大家的经济负担!”提及实施“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带来的好处,家住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居的村民王志海说。

2021年以来,湄潭县将约束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行“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创新实践,引导群众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共识,农村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

“重礼不失礼、礼轻情意浓、文明有新礼,已经成为干部和群众的共识。”湄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成绍杰说,操办红白事的人、财、物支出明显减少,乡风文明新气象蔚然成风。

美在农家:打造农民美丽家园

行走在湄潭县乡村,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黔北民居随处可见,与成片的茶园、树林、溪流相映成趣,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国庆节期间,兴隆镇梁桥村沙坝组大溪沟湿地公园,依托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田园风光,村民郑继贤一家开办的大溪沟民宿馆每天食宿爆满。

郑继贤和丈夫早年在深圳经营餐饮。2021年,夫妇俩回到家乡,投入近100万元,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改建成16间民宿和同时可容纳30余人就餐的餐厅。

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说:“全镇128间闲置房屋资源,预计有50间左右可转化为乡村特色民宿。”

站在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茶园观景台上俯瞰,自行车赛道蜿蜒于茶园间,不时有骑行爱好者畅行其间。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二龙村积极打造以骑游乡村为特色的“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旅游品牌,连续举办多届山地自行车赛,逐步打响了“骑游小镇”品牌,先后建成了骑游广场、足球场、攀岩基地等,并入选了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观光、骑游,年均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美在农家,不仅要村庄美、庭院美,也要生活美、心灵美。

秋日暖阳,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三新组村口的大树上,几只喜鹊叽叽喳喳唱着歌儿。村民龚大华家的厨房中,干净整洁的灶台边摆放着两块菜板,一块用来切生食,一块用来切熟食。

“切了生肉的菜板洗不干净会滋生大量病菌,用这样的菜板切水果吃,就会把脏东西吃进去。”龚大华说,“庭院干净了,也要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2021年以来,凤冈县以推行使用“两块菜板”为切入点,打造“洁净厨房”“洁净厕所”“洁净厅室”“洁净院落”“四净”美丽家园。凤冈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辛莉介绍,“四净”美丽家园建设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山水如诗,田园如歌,和美如斯。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的微笑墙上,几十名村民的笑脸是黔北乡村振兴幸福生活的写照。从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到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遵义正积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中,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邓国超 范朝权 李坤 陈诗宗)

【举报】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