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刺绣、蜡染、织锦、银饰等民族文化汇于一堂,能够展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与风情?带着这份期盼,记者在冬日暖阳里走进关岭自治县民族文化产业园,亲身体验,一探究竟。
关岭民族文化产业园
“关岭民族文化产业园的首个板块——‘岭绣坊’已经启动运营,其中包含了苗族刺绣、布依族织锦和蜡染,以及民族服饰、牛角牛骨展示销售等内容。”刚至产业园,该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副主席赖先红便亲切介绍道。
步入“岭绣坊”,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相当“吸睛”,而在另一侧,有绣娘正在穿针引线,有县级非遗传承人教授织锦技巧,也有当地妇女前来学习技艺,处处都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搬迁群众朱艳惠(左)在学习刺绣
在现场的绣娘队伍里,腼腆内向的朱艳惠练习得格外认真,一针一线之间,一个漂亮的香包已快绣好。2019年,朱艳惠从村里搬到了城里,住进了新楼房,开启了新生活,但因家有老小需要照顾,始终无法稳定就业,在得知关岭民族文化产业园能够免费学习技艺后,她当即前来学习刺绣,如今已学会了扇子、香包等小物件的刺绣技艺。
“我们首批引进了涵盖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5名县级非遗传承人入驻民族文化产业园,并以‘联农带农’为目标,用好用实用活中航工业给予的6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培养工匠和产品研发,初步带动30余名群众增收,同时也计划在明年培养出20名县级非遗传承人,从而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产业中来。”赖先红告诉记者,在“岭绣坊”学习刺绣的妇女能够将材料带回家中,绣好后由企业统一销售,不仅方便其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还能通过一门技艺实现稳步增收。
关岭县级非遗传承人李小伟正在织锦
李小伟作为首批入驻民族文化产业园的县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主要负责在“岭绣坊”里传授布依族的织锦技艺,从业十余年的她,不但在当地销售布依族的各类服饰,近年来还在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开了网店。
“通过民族文化产业园这个平台,能够让我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布依族织锦,甚至加入其中,一起为关岭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光发热。”李小伟如是说。
展示区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
如今,以关岭民族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刺绣、蜡染、织锦和民族服饰在传承与创新中得以蓬勃发展,推出服饰、玩偶、胸针、戒指、围巾、香包、鼠标垫等产品,并以关岭凡化茶为染料,研发出“茶染”产品,销售至四川、浙江等地。同时,延长关岭牛产业链,将牛角、牛骨“变废为宝”,生产出梳子、簪子、杯子等工艺品,远销广西、青海、西藏等地。
“岭绣坊”里绣娘们正在刺绣
赖先红表示:“‘岭绣坊’运营后,‘岭头牪’牛角牛骨工艺坊也即将启动,后续我们还将打造民族餐厅、民族酒吧、民族服饰展馆和关岭茶史馆等板块,引进苗族和布依族的芦笙、月琴、唢呐等‘非遗’项目入驻,并推出研学、体验等模式。同时,还要将关岭民族文化产业园二楼打造成‘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按照‘楼上出设计、楼下出产品’‘企业做市场、传承人出技艺’等运营思路,让关岭更多更好的民族文化产品走向更大更优的全国市场,持续打响关岭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带动更多民族村寨、搬迁社区的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以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