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黔东南

数字引擎动力足 黔东南文旅产业注入“活力代码”

当文旅资源遇上数字技术,当特色风物接入线上平台,东南文旅产业的发展动能被彻底激活。

走进黔东南州,想打卡热门景区,却不知道线路怎么走?想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又不知道吃什么最地道?今年4月上线的“智游黔东南”小程序帮助游客解决了这些旅行难题。

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全州热门景区门票一键预订,3500多家酒店民宿任你挑,无论是特色民宿,还是舒适酒店,都能轻松找到。玩好了想带点黔东南特产回家?好物商城里的银饰、刺绣、酸汤调料等美食和非遗文创应有尽有。

同时,该平台嵌入了“黄小西”AI智能体,与省旅游数智互联平台、看村超游贵州、镇远管家等平台实现了数据互通,让游客舒心畅游黔东南。

微信图片_20250915110826_343_723.png

“智游黔东南”小程序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服务。

黔东南智慧旅游正加速建设。今年暑期,镇远高过河景区一票难求,漂流热潮的背后得益于景区升级的智慧票务系统,线上预约、快速核验全流程数字化,检票通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河道水温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水温数据,让游客乐享清凉,更显服务温度。

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打开“AI游西江”小程序,门票预订、行前必看、酒店民宿、苗寨必游榜、数字西江等多个板块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全流程服务,让游西江更加舒畅便捷,发现更多旅行宝藏。同时,雷山县多个乡村旅游村寨接入“AI游西江”,让原本“单打独斗”的乡村旅游点,借助平台的精品路线推荐和AR导览,成为全域旅游链条上的重要节点,触达更多游客。

数字化转型,黔东南智慧旅游升级不仅带来了旅游体验的革新,更在数字保护非遗中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深藏于苗乡侗寨的非遗实现从“活在民间”到“活在云端”再到“活在市场”的立体传承。

在台江县苗族刺绣博物馆,AI馆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让一件件非遗藏品实现从“挂在”博物馆到“云端”共享;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州文化馆、州图书馆,引入高清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文化体验、数字导览机等技术,让馆藏资源从“被动欣赏”变成“主动参与”。

不久前,贵州省首个非遗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发布,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成功登记数据知识产权6件。该公司联合贵州大学开发的“古苗疆”APP,目前已涵盖该公司创作的1353组纹样、1056组绣片和459组成品图案。让绣娘实现线上接单、订单查询等功能。接下来,还将推动该平台向非遗资产交易方向打造。

从西江千户苗寨的灯火到镇远古城的街巷,从苗族银饰的纹样到侗族大歌的旋律,黔东南的文旅魅力,正借助智慧的数字载体,实现从“看得见”到“可体验、可参与”的生动跨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