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立夏,走进锦屏县偶里乡寨霞村委会,刚采摘的竹笋堆成小山,几位大妈正坐在竹凳上熟练地剥着笋衣。“大姐,一共78块钱。”寨霞村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云辉接过村民的背篓,熟练地称重记账,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合作社以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带皮鲜笋,采摘竹笋的农户一早上能挣50元,剥笋半天又能拿50元劳务费。”驻村第一书记杨胜权介绍,这样的收益让农户们积极性高涨,每天天刚亮就背着竹篓上山采摘当季鲜嫩竹笋。
2024年,锦屏县借助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7.57万元,用于寨霞村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如今,村里的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十多个工人修笋、清洗、蒸煮、漂洗,有序忙碌着将一盘盘盛满竹笋的烤盘架整齐推入烤房。工作人员在PLC自动控制箱上设置好时间和温度,一键启动烘烤机,鲜嫩的春笋逐渐变成色泽青黄的干笋子。
从鲜笋到干笋,从单一采摘零售到多元发展销售,寨霞村逐步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增收路。“我们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示范点+农户+企业的模式,通过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既保障了原料质量,又让村民的收入有了稳定保障。”村党支部书记龙开政介绍,目前加工厂日加工鲜笋800公斤,除了制作笋干,还开发了泡椒笋等特色产品,加上帮扶单位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助力销售,形成了“产销一体化链条”,有效激活了村级发展内生动力,造就了寨霞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增收链。
通讯员 杨延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