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黔东南

丹寨:民族工坊点亮家门口“增收梦”

“别看我年纪大,眼神一点不差。”杨通英捻一捻线头,左手拿着绣花针,右手精准地把白色丝线引过针眼。随手拿起工作台的一枚银纽扣,一手固定纽扣位置,另一只手上下翻飞,精美的银饰随即点缀在苗族百褶裙上。

67岁的杨通英,家住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扬社区C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她,没想到会在家门口的益家益民族盛装工坊就了业。

“这些活我们从小做到大,一点不费神。你看这套衣服上的银饰,都是我缝上去的。”杨通英指着旁边已经完工的整套苗族儿童服饰说,在这里干活是按计件算,每月能有1000多块。言语之中,满是高兴。

“现在一天也不得闲咯。”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早上送完孙子上学,白天就在工坊做工,下班再去接孙子放学。

“我们这就属你最忙。”一旁正在编织花带的刘金美打趣说。

比杨通英要小7岁的她,坐在织布机前,牵线、织边、提综、捡花、挑(花)织,花带的精美图案就在一次次的重复中逐渐显现。

“像这样一根花带,编完后能有400多块,一个月我能编两条。”刘金美笑着说,以前都是自己编自己用,现在手艺却有了更多用处。

在这个小小的工坊,和杨通英、刘金美一样的“老姐妹”还有很多。

“我们工坊的员工,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益家益民族盛装工坊负责人潘皇益说,把她们聚在一起做民族服饰,丰富老年生活的同时,又能挣工资补贴家用。

从之前的传统手艺自给自足,再到现在的计件算收入,工坊带动中老年妇女家门口稳定就业,每月平均工资1500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苗族技艺得到更多传承和发扬。“我们苗族的手工艺品很丰富,银饰、刺绣、服饰都很有特色。”从七八岁开始跟着家里人学习苗族银饰和服饰的制作,潘皇益希望把苗族文化推广更远。

为此,她建设了银饰加工厂,设计制作更多特色苗族服饰,也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年销售额一度超过50万元。

如今,走进益家益民族盛装工坊,苗族银饰、苗族服饰、挂坠摆件等商品琳琅满目,另一侧的苗族妇女边做工边谈笑风生。

一个民族工坊,已然成为传承技艺、就业增收的梦工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恒 钱仕豪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