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城市 > 黔东南

黔东南:活态传承非遗有实招

不仅是“传家宝”,更是创新发展、文明善治、自信自强的精神坐标

东南:活态传承非遗有实招

冬日,走进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银匠村”工坊,苗族银饰锻制传承人王国春手执雕刻刀,专心地刻画手中的银饰,身边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学员围观学习,他说:“只要有空,就会教大家打磨、细雕,之所以用毕生经历锻造银饰,是不想让这门技艺失传。”

2019年,“银匠村”依山而建,设有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培训基地、体验工坊、高校实训基地等功能区,其间聚合银饰、蜡染、鸟笼等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2022年,获评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丹寨县国春银饰“苗族银饰工艺融合创新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优秀项目。

“银匠村”引入非遗项目,不仅是黔东南州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形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和创新之举,还有效实现了文旅双向赋能、融合发展。

“侗绣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必须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黎平县龙形街道龙形社区,从小对刺绣耳濡目染的“90后”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钟香花,对做侗族服饰颇有心得,目前她正着手推动“侗绣+服饰”“侗绣+旅游”等“侗绣+”发展,让侗绣产生无限可能,惠及更多群众。

2018年,享受国家扶贫政策,从大山搬到县城居住后,钟香花通过成立香绣花开非遗传承工作室,积极奔走于开展各类侗绣培训、传授侗绣技艺之间,有效带动60余名群众就业。她说,“党的政策好,我们也要努力往前跑。”

作为“文化之州”,推动非遗活态传承,黔东南州不遗余力探索创新,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出版《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1-4册)》等非遗丛书,全力推进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让非遗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相继在各县(市、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录体系和“图、文、音、像”四位一体数字化资源保护系统,重点对苗族古歌、侗族大歌、锦屏文书等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

同时,通过“非遗+”,以“1深挖、2串联、3植入”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建成360余家非遗传习基地、105个非遗就业工坊,既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还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在此基础上,设立州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丹寨“锦鸡舞”、岑巩“金钱棍”、锦屏“花脸龙”……多元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在各社区、学校、工厂等常态化开展。

2015年以来,相继开展“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年、侗年、姊妹节等赛事活动,以“节庆支持”“赛事激励”增强群众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如今,在黔东南州,凯里舟溪甘囊香、施秉紫金花戏、黎平茅贡侗戏、锦屏平秋刺绣、丹寨苗族织锦等已不仅是当地群众的“传家宝”,更是创新发展、文明善治、自信自强的精神坐标。

《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黔东南州4家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剑河县《革东飞歌》喜获2022年武陵山原生民歌大赛二等奖……2022年,黔东南州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招、频传捷报。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人,“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超5万人次,培育非遗传承人4500多人。(记者 石含开)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关键词: 黔东南 实招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