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六盘水

水城农民画跳出画框

舞蹈是灵动的肢体艺术,绘画是静态的美学表达。当二者结合,动静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感?

  11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作品,贵州省选送的舞蹈作品《画里乡田》名列其中并受邀参演,这是贵州省唯一最终获奖作品。

  聚光灯下,一名老年画师登上舞台,拿着画笔在画布上轻描几许。伴随着悦耳的芦笙和轻快的现代鼓点,老画师笔下的人物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悉数登场。在声光特效与舞美设计的巧妙结合下,舞者将水城农民画中的色彩、构图、情感等演绎得鲜活立体,深受观众喜爱。

  “演员服饰的色彩搭配不太常见。随着芦笙、锄头、画框等道具出现,我才看懂这是在演绎画作中,农民载歌载舞、齐心劳作的场景。”一名观众被节目创意和表达方式深深吸引。

  《画里乡田》讲述了农村青年通过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收获幸福的奋斗故事,展现六盘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乡村振兴的故事通俗易懂,但要想被观众记住,就要有所不同,于是创作团队从水城农民画中汲取大量灵感。”《画里乡田》编导、六盘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婕介绍,在人物设计和动作编排上,团队巧妙借鉴水城农民画用色大胆、人物动作夸张等特征,将弯腰插秧、抬手晒谷等静态姿势转化成有韵律的舞蹈语汇,大幅提升了节目的观赏度和辨识度。“比如在服装配色上,完全参照水城农民画高饱和撞色,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据悉,第二十届群星奖共有5039件作品参评。不少观众认为,《画里乡田》这个以水城农民画为创作灵感的舞蹈节目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地处乌蒙腹地的水城境内居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画师在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将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融入画作中,使作品不仅具有剪纸、刺绣、雕刻、年画等民间技艺的艺术特征,还散发着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正是这种独特魅力,让水城农民画渐渐走进大众视线。

  这些年,水城农民画多次受邀赴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参展,向外界展示多彩贵州神秘莫测的美。同时,这些色彩浓郁的画作还跳出画框,渗透到文创、文旅、公共空间等多个领域,从画作变成产品,让水城农民画迸发出新活力。

  徐源是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水城农民画画师。他的画室中有许多画作,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文创区域琳琅满目的产品。大到抱枕、瓷器,小到首饰、书签,每样商品都能看到水城农民画的元素符号。

  “夏季是六盘水的旅游旺季,除了凉爽气候,让游客心动的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绘有水城农民画图案的手链卖得最好,一些游客一次还买许多件。整个夏季,夜郎风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徐源认为,水城农民画既是画作,更是可以被游客带走的美好记忆。目前,他的团队已开发出36类近千款产品。

  徐源手机里存着几段动画视频,按下播放键后,画中的小人、河流、树叶立马活动起来。“省外一家企业看到水城农民画后便联系我们,希望能用水城农民画的风格来制作一条在公众场合投放的公益广告。这是样片,对方非常满意,后续我们还将在视觉设计上寻求合作空间。”

  让水城农民画跳出画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是徐源一直想做的事。数字技术的普及,在他看来是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徐源正着手建立水城农民画数字库,为更好传承技艺和创新发展铺路。

  “公司收藏了2.7万余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精品画作和6000多个设计元素。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农民画+数字资产’模式,通过与博雅数字科技公司等科技企业合作,将画作转化为NFT数字藏品,让作品流通传播更便捷,让前辈的智慧结晶持续闪光。”徐源说。(记者 郭立)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