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山间野果,如何跨越山海,登上异国超市货架?当印有“天然刺梨饮”的纸箱被工人封箱、装上货车——这不仅是10万袋刺梨汁的远航,更是一张“贵州制造”走向世界的船票缓缓启航。
“产品还在海上,但我们的心已经跟着它们一起‘漂’走。”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雷告诉记者,这批货物预计11月6日抵达马来西亚海关,而团队早已提前进入“下一战”——与一码进出口公司紧密配合,制定马来西亚市场的搭赠推广方案,“我们要让海外消费者先试后买,用品质说话。”
从山间野果到国际商品,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邹雷坦言难忘这长达数月的“闯关”历程,“客户最初想要的是刺梨原汁,但保健品类资质认证周期长、难度大。从4月初步意向到8月策略调整,对方最终决定‘两条腿走路’——先用这款配方产品试水,同时同步推进原汁认证。”
“国内外产品认证标准不一,光是包装设计、成分标注就反复沟通了1-2个月。”项目负责人付登追举例说,申报资料中需填写产品成分含量,这在国内交易中从未遇到过。为保护配方信息安全,他们特地签订了三方保密协议,“每一个环节都在学习,每一步都在突破。”
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较真”,构筑起黔货出海的“规则意识”。过去,“有产品”是贵州农特产的底气;如今,“懂规则”成为它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维生素C含量国际标准化检测报告,到全英文马来文合规标签,再到在当地完成注册的商标证书——这套耗时数月完成的“国际护照”,标志着“黔货出海”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跨越。
政企协同,在这场跨越山海的旅程中扮演着“转换器”角色。邹雷介绍,国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大大简化了申报流程,而各级海关的赋能培训,让非外贸专业人员也能快速上手,“就像给我们装上了一双能够国际奔跑的鞋。”
而在2025马来西亚国际清真展的现场,这颗“山间珍果”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付登追告诉记者,一位马来西亚客商品尝刺梨汁后连连称赞,却对“Cili King”这个英文名产生好奇,误以为是“辣椒王”。“我们笑着解释,‘Cili’是刺梨的音译,代表它来自中国贵州。”她说,“误会反而成了记忆点,让客户对刺梨的印象更加深刻。”
如今,这批承载着贵州山地希望的刺梨汁正在海上航行。而在刺力王的5G智能工厂里,生产线正持续运转。邹雷透露,未来五年,公司将以东南亚为基点,拓展非洲市场,并计划开设跨境电商店铺,组建专业团队,让“黔货出海”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持续的行动。
站在工厂大门外回望,远山如黛,近厂如昼。那一箱箱刺梨汁背后,不只是10万袋产品的远航,更是一个区域公共品牌从“出山”到“出海”的进化,是中国农产品从“卖资源”到“卖标准”的转身。当叉车的声音渐渐远去,海关的钟声即将敲响——属于贵州刺梨的航海时代,才刚刚开始。
【记者手记】
“黔货出海”,靠岸在认知深处
到底是什么,让一颗原本长在深山、酸涩难咽的野果,今天能跨越重洋,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维C黄金”?是5G工厂的技术赋能?是政企协同的规则打通?还是品牌意识的真正觉醒?也许都是。但最打动记者的,还是那位马来西亚客商因为“Cili King”产生的美丽误会——真正的出海,不只是货物的流动,更是文化的对接、认知的刷新。当“刺梨”不再需要解释,当“贵州制造”成为品质的代名词,那才是黔货出海真正靠岸的时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