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实力雄厚的浙江纺织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六盘水?
贵州浙黔再生资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汉云道出这次“东纺贵移”的三个关键因素:政策东风、资源优势、营商环境。
这三个关键词,点明了企业决策的核心考量——“政策东风”提供了发展机遇,“资源优势”奠定了成本基础,而“营商环境”则保障了企业发展的根基。多重优势叠加,让六盘水成为这家浙企落子的新热土。
政策东风:精准对接产业方向
2025年初,六枝特区招商团队赴浙江开展精准招商,目标锁定适合的纺织企业。
“近年来,六枝特区以六枝经济开发区为工业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持续推进‘一区三园’建设。”六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胜利介绍,岩脚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路喜产业园区三大园区错位发展,其中木岗产业园区的首位产业定位即是绿色纺织。
带着明确目标,招商团队与绍兴慧聪纺织品有限公司成功对接。该公司深耕纺织产业多年,拥有国内领先的喷水织机以及无水印染等设备,以无水染整技术也就是零污染技术为核心,形成“化学纤维—织造—印染—服装”的全产业链。
公司领先的无水染整技术和成熟的全产业链模式,完美契合了木岗产业园区打造绿色、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的目标。这种技术上的核心吸引力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度一致,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推手。
同时,《关于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支持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贵州作为重点承接地,享受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公司早有布局西南的打算,这是拓展版图的必然选择。”熊汉云直言。
资源优势:能源气候成本兼优
享有“江南煤都”和“中国凉都”美誉的六盘水,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在能源、煤化工原材料以及气候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一个产业的转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的考虑势必会更加严谨。”熊汉云说,六盘水的资源优势,正是企业选择落户的重要原因。
从能源、煤化工原材料方面来看,作为贵州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六盘水煤炭远景储量达844亿吨,已探明储量256亿吨,保有储量接近240亿吨,焦煤储量占贵州省焦煤储量88.7%。
以能源为基,六盘水不断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计划打通“粗苯纯苯己二酸尼龙66纺织”产业链,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材料转变,这将为纺织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气候资源看,六盘水海拔适中、气候温润,夏季平均气温19℃。“在浙江,夏季车间需长期开空调降温,而在六盘水,仅此一项预计每年可节省近千万元。”熊汉云算了一笔账。
此外,贵州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用工成本降低的同时,还能有效满足纺织产业的用工需求。
营商环境:高效服务保障落地
“最终选择落户六盘水,还是因为当地优质的营商环境。”熊汉云笑言,企业和当地招商部门属于“看对眼”。
今年4月,贵州浙黔再生资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成立,同步开展贵州浙黔绿色纺织产业园项目建设。
为保障项目建设顺畅,六枝特区成立“六枝经济开发区纺织产业专班”,为项目提供24小时的保姆式服务。“专班真正做到了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熊汉云评价道。
项目占地315亩,总投资15.8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重点打造示范工厂与生产加工基地;二期规划新建1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日产能180万米的染整生产线。项目建设中,“贵人服务”贯穿始终,通过压缩审批、精简材料、开通绿色通道等措施提供坚实保障。
短短4个月,一期建设已近尾声。截至8月5日,示范工厂48台智能织机全部投入试生产;2条无水染整生产线安装完毕,正间歇性进行布匹染整;30余台大圆机等设备完成调试;引进的服装公司80台缝纫设备已投入生产。生产加工基地方面,1号厂房192台智能织机到位,2号厂房正进行清理。
“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设备进场工作,力争在9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确保一期建设目标顺利达成。”看着陆续进场的设备,熊汉云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