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从贵州来到世界去”——2025贵州刺梨产业融合助力消费升级推进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政产学研用”多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刺梨深加工技术升级、品牌价值赋能及消费市场拓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与粤黔协作深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贵州刺梨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推进会现场气氛热烈,随着一份份合作协议落笔签订,一批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订单飞向贵州群山深处。刺梨这颗金果果再次成为焦点,而这份跨越山海的市场热情,同样是“中国野生刺梨之乡”六盘水刺梨产业崛起的生动写照。
再过两个月,六盘水117.56万亩刺梨林将迎来满目金黄的丰收盛景。作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2023年全市刺梨产量达7.97万吨,鲜果产值3.52亿元。
自2014年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昔日酸涩的深山野果成为如今远销海外的健康饮品,十年耕耘,刺梨在六盘水不仅写下了群众增收致富、产业聚链成势的精彩篇章,更是乘着健康消费的东风强势“出圈”。
在乌蒙大地上,刺梨早已超越果实本身的意义——它承载着20.98万农户的生计,逐步构筑起六盘水最坚实的富民根基。
五月初夏,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花已是漫山遍野,粉红的花朵随着山风轻轻摇曳,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种植户徐天勇一早就在自家11亩刺梨地里忙活,进行田间管护。“去年挣了7万多元,今年气候更好,产量应该也会比往年高。”提起接下来的收成,他的语气中充满期待。
“在我们乡像徐天勇一样靠着种植刺梨实现增收的农户有5000多人。”水城区野钟乡党委书记王锐介绍,经过多年稳步发展,刺梨已经成为野钟乡的特色主导产业,2024年产量达1700吨,稳居全区各乡镇之首,产值近1000万元。
不止野钟,盘州贾西村的石漠荒山发展起万亩刺梨种植基地,依托“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带建设,串起赏花品果的产业链条;六枝中寨村因村制宜,发挥村级合作社作用,唤醒“沉睡”的刺梨资源,扎扎实实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深山结金果,小刺梨写就的“丰收账”,是六盘水刺梨产业强劲有力的“第一跳”。
在人们的印象中,刺梨并非“水果圈”主流。这颗曾因酸涩口感而鲜有人问津的野果子,如何蜕变成为市场新宠?答案藏在智能化车间的轰鸣声里。
在位于水城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梨精深加工车间,有着西南地区最大刺梨生产线。每逢八九月的采收旺季,一颗颗金黄刺梨从枝头摘下,就会在24小时内经过23道生产工艺的“吃干榨尽”,实现从农产品到工业品的华丽转身。
NFC鲜榨技术、纳米膜浓缩技术,6小时锁鲜刺梨营养;瞬时灭菌技术,1小时内萃取原浆,保留96%的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成分;高效全自动无菌灌装生产工艺,杜绝二次污染……细数贵州初好各项刺梨生产体系技术转化成果,六盘水刺梨产业的“第二跳”清晰可见——科技赋能,精深加工“链”出高价值。
目前,贵州初好依托14条加工生产线、13大加工标准,以及独立自主的生产技艺规范体系,让大山里的刺梨在精深加工的道路上蓬勃发展,形成康养系列、果汁果味饮料系列、休闲零食系列、功能饮料系列、含酒精饮料系列五大系列20余款产品。
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自2018年3月成立至今,贵州初好通过“自主研发+教授工作站+高校科研单位”方式,在刺梨种植培育、精深加工、天然营养成分提取等细分领域持续深耕,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营业收入的4%以上,确保能够敏锐捕捉到市场变化。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专员汪应伟表示,“重视产品迭代和口感升级,这是刺梨精深加工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拥抱市场的关键。”
“身披如许刺,心淌万分甜。”研究发现,其貌不扬的刺梨蕴藏着丰富的营养,每100克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2300毫克,是苹果的500倍、柑橘的50倍、猕猴桃的10倍。当健康消费浪潮席卷而来,刺梨迅速走红,C味终于闯出了C位。
“贵州刺梨不仅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更是撬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催化剂’。”4月28日,在北京举办的“贵州刺梨·健康中国行”暨产业大招商(北京)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对刺梨的独特营养价值及其健康潜力给予了高度肯定。
刺梨产业的“健康基因”也正加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2024年,贵州初好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省外市场增幅同比超过30%,并在去年9月,于老挝首都万象建立了全省首家海外实体展销店;3月举办的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首次设立“健康食品及科技服务”特展专区,扎根盘州的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万物皆可‘刺’”为创意支点,通过刺梨酵活原液、成人版和儿童版刺梨泡腾片、刺梨康普茶等新品,打造健康消费新场景,现场达成22份潜在合作意向;同样来自盘州的中志浩刺梨工坊凭借100%有机种植基地认证、国际领先的刺梨全产业链技术,携刺梨果汁饮料和精制刺梨液成功叩开澳大利亚市场。
抢占新风口,健康消费引领“出圈潮”,正是六盘水刺梨产业的“第三跳”。
6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贵州刺梨汁与贵州辣椒制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一道入选,意味着这一深山野果将加速从普通农产品向优质工业品、健康消费品的跃升。
近年来,刺梨作为“凉都三宝”之一,产业之路越走越宽,以初好、刺力王、天刺力、吉梨到为代表的品牌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与刺梨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全市累计申请678项,授权78项。同时,六盘水始终在精深加工上下足功夫,是全省最大的刺梨加工基地。截至去年9月,六盘水共培育刺梨加工企业9家,其中规上加工企业2家,建成刺梨饮料、口服液、精粉等18类生产线54条,占全省现有总加工能力的60%左右。
从山野间的点点金黄,到现代化生产线上的精深加工,再到健康消费市场的价值释放,六盘水刺梨产业的三级跨越,清晰勾勒出一条以富民强企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这颗金果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是深度融入“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具体实践。
犹记得,山里开花结果;
转瞬间,山外香飘四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