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里藏着“工业马达”
——“工业大县”调研行之贵阳市南明区
在贵阳市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贵州煜晖电子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单条生产线每天要生产两万米COB灯带,相当于绕400米标准跑道50圈。
“我们是‘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的重点签约项目之一,去年底入驻贵阳市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贵州煜晖电子人资行政总监谭海林介绍,在贵阳他们重点布局了COB灯带、Mini/Micro LED显示屏、IC芯片三大核心业务,目前正全力推进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链产业园项目建设。
当下,贵阳市南明区抢抓设立贵州南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机遇,正纵深推进以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核心,二戈片区为南部翼展,红岩片区为北部翼展的“一核两翼”发展战略布局,聚焦以电子信息制造为主导,以生物科技(食药同源)为特色的“一主一特”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做优做强新型都市工业。
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是南明区发展“一主一特”产业的主战场、主阵地,2021年,园内12家企业创造工业总产值2.4亿元。2024年,企业数量增至4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11.68亿元。3年间,园区实现了从“白纸绘图”“筑巢引凤”到“集聚成势”“固巢留凤”的渐进式突破。
这一突破的背后藏着南明区激活工业潜能的两把“金钥匙”。
一把“钥匙”是抓工业的“狠劲”。南明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盯着主导产业画蓝图,“一图三清单”细化到每个环节,“两图两库两池”动态更新,“一核两翼”的画卷慢慢铺开。这一股劲,让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越来越壮,工业“含智量”、产业“含金量”节节攀升。
另一把“钥匙”是省心的助企生态。“服务企业就是要‘快’字当先,‘暖心’贯穿,我们持续推进‘双中心’联动,打造‘园区收件、过程传输、政务大厅联动办理’的证照办理绿色通道,实行‘一对一’企业服务专员制,倾力打造企业入园‘无忧办证’导航体系,扎实落实‘园区事、园区高效办’,企业进了园,从头到尾不用瞎跑,手续办得顺顺当当。”南明区园区建设服务中心项目服务科科长蒋学海说。
贵州煜晖电子的谭海林最有发言权。“2024年11月,我们在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落了户,12月,第一条生产线就转起来了,从公司注册到经营投产,仅用时一个月。”
今年上半年,贵州煜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链产业园项目”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5月底,我们的Mini/Micro LED显示屏项目与煜晖半导体科技的IC芯片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预计9月投产,预计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谭海林说。
同样位于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的贵福多贵州食品科技数字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投产前最后一项工作——厂房验收。
走进项目现场,上下两层共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六条黔菜智能生产线静待开闸。“投产后将日产12吨贵州特色餐饮食品、5吨复合调味料。”贵福多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园负责人陶婷婷说。
讲起落子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原因,陶婷婷说:“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
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地处贵阳南明区核心地带,紧邻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直线距离双龙物流港不足5公里,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让黔货出山实现了“门到门”的快速响应。
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南明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展现出蓬勃发展图景,这也是南明区聚焦“一主一特”产业培育、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鲜活注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明区签约19个工业项目,总投资约36.37亿元。目前,区内有规上工业企业35家,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07亿元,“一主一特”产业加速聚链成群,在新型都市工业发展赛道稳步前行。(记者 朱登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