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贵阳贵安,是一片茶园飘香的绿色海洋,是一幅辣椒火红的丰收画卷,是一曲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兴旺赞歌!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行重大项目建设“5+3”工作机制,重点发展茶叶、肉牛、辣椒、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创新路径,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在黔中大地上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乐章。
数据见证跨越:茶叶年产量达6610吨,持续稳定增长;辣椒种植规模17.27万亩,总产量突破20万吨;肉牛存栏9.9万头,规模化养殖企业达32家……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标注着贵阳贵安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高度,彰显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成就。贵阳贵安,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农业实践,挥毫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政策赋能 绿叶子变身金叶子
巍巍茶山,层峦叠翠。在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崭新的绿片茶生产线正在加紧安装,与之相邻的,是一条全长70多米的碾茶生产线。
“这条碾茶生产线可自动完成摊青、杀青、切碎、梗叶分离等十余道工序,全程仅需3人操作,每小时就能加工400公斤鲜叶,日产能达1.2吨成品茶。”公司副总经理景建康介绍,该生产线已推动当地茶青下树率从50%大幅提升至70%以上,亩产值由3000多元增至5000余元,带动全乡16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
这条投资400多万元的碾茶生产线,是农业农村部“贵州绿茶产业集群项目”的重要成果,有效促进了茶产业从单一品类向多茶类并举的战略转型,是贵阳贵安推动茶产业加工升级的生动写照,彰显了贵阳贵安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从一个茶园到一个品牌。如今,贵阳贵安的茶产业正沿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道路稳步向前,泡出一杯醇香甘甜、回味无穷的“富民茶”。
看,这是片希望的绿色海洋!15万亩茶园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宛若镶嵌在黔中大地的翡翠。开阳的富硒茶园连绵起伏,清镇的高标准茶园整齐划一,花溪的生态茶园茶香四溢。在久安乡小山村,茶海宛如山间腰带碧波荡漾,茶农们手持茶青收割机,采摘着秋天的第一抹新绿。“秋茶品质好,价格也不错,一天能赚200多元呢!”茶农姚祖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看,这是条创新的发展之路!贵阳贵安茶园正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茶产业革命”。一是生产基地升级,花溪区建成350亩碾茶茶园和1条现代化碾茶加工生产线,与开阳县合作发展千余亩碾茶茶园,显著提升茶园单产水平和综合效益。二是产品结构多元,通过新增5条大宗茶生产线、升级改造10条生产线,2025年成功签订大宗茶订单2500吨,同时积极拓展饮料原料茶、化工产品原料茶等深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季节资源优化,重点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开阳县黔新茂源公司以夏秋茶为原料开发工艺白茶,年产量达15吨;开阳梅仕奇公司利用夏秋茶青生产红茶,仅8-9月就实现20吨产量,畅销广东、福建等地,有效提升茶产业产值。
看,这个多赢的富农模式!贵阳贵安茶园孕育出多种带农富农新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让茶农有了稳定收入,“土地流转+务工收入”让农户获得双重收益,“股份合作+保底分红”让茶农变成股东。在清镇市红枫山韵茶场,茶农王大爷算起了收入账:“土地流转金加工资再加分红,一年能挣5万多元。”
数据显示,2025年贵阳贵安茶叶产量预计6610吨,同比增长5%左右。这片绿色宝藏,正成为贵阳贵安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样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阳贵安将坚持“优茶园、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主线,持续强化茶园标准化管护,推进茶叶集约化生产,加强全产业链技术培训,不断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产业燎原 “火辣”生活红透半边天
八月骄阳,比不上贵阳贵安辣椒产业的红火势头。火红的辣椒海洋,火热的劳动场景,火辣的增收事业,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图景。
在修文县六屯镇陆丰村辣椒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青翠饱满的辣椒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几天,青椒的收购价达到每斤2.5元,一年下来收入30多万元不成问题!”种植户廖红江蹲在特意买来运货的小货车前对青椒进行初次分拣,他从1993年开始种植蔬菜,如今经营着20亩辣椒和30多亩莲花白。“如今合作社兜底收购,真正实现了‘种得好、运得出、卖得好’。”
在基地不远处,修文富捷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拣中心一片繁忙景象,20余名工人正忙着分拣、装车,18个小时后,这批辣椒将抵达广东省虎门批发市场。
“六屯大青椒皮薄肉厚、颜色纯正、香味浓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刘书林介绍说,从2021年种植改良后的“世研668”品种后,辣椒品质显著提升,损耗率从原来的20%大幅下降,“现在我们的辣椒价格每斤比其他省份要高出0.5元,依然畅销”。
“今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向广州发出了1400吨辣椒,在本地也销售了160多吨,总销售额突破了300万元。”刘书林指着身后的冷库说道。如今,合作社还与湖南、湖北的客商签下了销售协议,“按照目前的订单量,明年我们的销售量预计能翻两番,合作的辣椒种植基地将突破3000亩。”
从六屯镇的辣椒基地看向贵阳贵安无垠的旷野,用良机、施良技、配良法,一幅幅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底色的秋收画卷正在铺展,一颗颗辣椒正成为富民增收的“红色引擎”。
一个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得如火如荼。2025年,贵阳贵安辣椒种植规模达17.27万亩,年产约20万吨,建成3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117个;贵黄公路和321国道沿线加工椒生产区、贵开公路沿线混合椒生产区、贵惠公路沿线本地椒生产区、2.5万亩高标准设施螺丝椒生产区等五大辣椒生产区蔚然成型;花溪辣椒、百宜辣椒、辣艳八号等110余个优良品种在这片热土上竞香争艳,共同绘就了一幅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辣椒产业新图景。
一条条科技赋能的产业链条贯通延伸。全市已培育辣椒种植主体81家、加工企业23家,构建起从油辣椒、糟辣椒、泡椒到辣椒提取物等多元产品体系。2024年,全市辣椒制品产量达22.4万吨,实现产值64.5亿元,培育知名加工品牌29个,“老干妈”“苗姑娘”“乡下妹”等一批品牌声名远扬,已成为驰誉世界的辣椒制品金字招牌,并带动省内建成50万亩高标准辣椒加工原料基地。
一汩汩创新驱动的富民活水澎湃涌动。修文县六屯镇种植户陈朝刚每日采摘两车青椒,年收入超30万元;辣椒产业还带来旺盛的用工需求,扎佐镇谦溪村刘安秀利用农闲务工,每月增收3000元,实现“务农增收两不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辣椒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4332个,年劳务支出近100万元,真正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安居乐业。
金融活水 肉牛“犇”向致富路
在开阳县高寨乡的贵州鸿丰聚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内,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然进食。这些牛的耳朵上,黄色智能耳标格外醒目。“牛,也能抵押贷款!”公司负责人高飞指着一头肉牛的“耳环”笑道,“这就是贷款‘凭证’,有了它,我就能轻松贷款。”
每个耳标上都印着一串独特的编码,里面藏着的物联网传感设备能实时捕捉肉牛的体温、运动量等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再通过无线网络,汇入位于100多公里之外的贵阳市观山湖区贵州东彩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牧业数字经济运营管理平台。
2020年,东彩科技与贵阳农商银行合作,创新推出“按牛贷款”模式。“三年来,我通过平台累计贷款1500万元,养殖场从最初只能养50头,到现在规模超过500头,年销售额破千万。”高飞切实感受到数字金融带来的红利。目前该模式已发放贷款超20亿元,支持16万余头肉牛养殖。
不仅如此,该平台更创新实现政府检疫、银行信贷、保险数据、市场溯源“四码合一”,打通从养殖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追溯。养殖户可实时监测牛群健康动态,及时甄别疫病与异常状况,大幅提升养殖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降低疫病发生与养殖损失。
“该系统既保障了牛肉品质安全,也为精准发放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提供了可靠依据。”贵州东彩供应链公司执行总裁刘东亚表示。目前,平台业务已覆盖贵州、四川、甘肃等全国10余个省份,正加速构建辐射广泛的畜牧产业数字生态圈。
数字赋能、金融助力,是贵阳贵安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
近年来,贵阳贵安肉牛产业重点围绕扩群增量、加工规范、饲草配套、农民增收等五个方面,推进肉牛产业从“种、养”的传统养殖方式向“产、加、销”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全市肉牛产业综合竞争力。
2025年贵阳贵安肉牛产业发展呈现“五抓五提升”的良好态势:抓扩群增量,提升产业规模,累计培育规模企业32家,肉牛存栏达9.9万头;抓提质规范,提升市场秩序,重点升级乌当、花溪两大现代化屠宰场,全面推行“集中屠宰、冷链运输”新模式;抓饲草配套,提升供给能力,推广粮草轮作间作模式,争取粮改饲资金222万元,显著提高饲料自给率;抓项目带动,提升产业效能,投入98万元实施良种繁育等项目,新增产能2000头、产值3000万元;抓助农增收,提升联农效益,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新增产能3000头,创造产值4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500万元。
行远自迩,久久为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万顷良田上,贵阳贵安正以现代农业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以乡村振兴为卷,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贵阳方案”!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的贵阳贵安实践
行走在秋日的贵阳贵安,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清新的山风,更有一股蓬勃发展的产业热浪。在这里,传统农业正与现代科技、金融创新深度融合,谱写出一曲曲乡村振兴交响乐。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贵阳贵安农业发展的三大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都市农业,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二是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三是用创新机制惠及农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从15万亩茶园到17万亩辣椒,从10万头肉牛到无数农户的笑脸。贵阳贵安的秋天,不仅收获着作物,更收获着希望;不仅计算着产量,更计算着幸福。
贵阳贵安的深刻实践,不仅是一次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更是一条以特色产业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系统构建了政策引导、科技赋能、融合发展和利益联结的“四维驱动”模式,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和共享者,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