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不仅塑造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给建筑设计与施工带来特殊挑战。
裸露的石灰岩地基承载力不均,地下暗河系统如同隐匿的“地下迷宫”,陡峭的山坡让平地资源愈发珍贵。在贵州,建筑布局不得不与山势“周旋”,既要避免过度开挖破坏生态,又要确保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每一块基石的铺设、每一栋楼宇的崛起,都需要设计者与建设者们付出更多智慧,在顺应自然与满足需求之间寻找精妙的平衡。
作为贵州的省会,贵阳这座被青山环抱的城市,没有试图用钢筋水泥“抹平”山地的起伏,而是将绿色理念注入城市肌理,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编织着一幅绿色营城的生动图景。
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屋面上,覆土绿化带泛着盈盈光泽。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长期举办场所,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绿色营城的立体宣言书。
创新双层呼吸幕墙构筑温度调节器,利用空气空腔动态调控立面温度,大幅降低空调负荷;
主要会议空间配备可调节遮阳帘,精准阻隔日照侵袭,提升节能效率30%;
超20%建材取自800公里半径圈,缩短运输链降低碳足迹,彰显“黔材黔用”生态理念;
依托原生景观控制水土流失,空气水质净化系统筑起生态防线……
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的设计师编织了一张立体节能网络——连续斜向形体如同贵州起伏的山峦,南北两侧大面积覆盖的绿化种植,让建筑仿佛从大地中生长而出;外立面采用的贵州天然石材与铝板幕墙,既呼应了当地喀斯特地貌的质感,又通过现代工艺展现出简洁时尚的气质;南北两侧的玻璃幕墙引入充足自然光,东西两侧的天然石材墙面则延续了地域文脉。
这些嵌入建筑肌理的绿色,不仅降低了建筑能耗,更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主题形成巧妙呼应,让“生态”从理念变为可触摸的建筑细节。
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这座获得LEED金级认证的生态地标,当前已承办国际会议上百余场,向世界传递着中国西南的绿色智慧。
而在距离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不远处的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中核汇能贵州公司的这座五层建筑正在改写办公空间的能源逻辑,从无人机视角望去,二百多块单晶硅光伏板组成耀眼的蓝色方阵,4000瓦垂直轴风机在云端起舞,南立面BIPV光伏幕墙如鳞片般闪烁——这座“垂直发电站”年发电量达12.44万度,相当于50个家庭全年用电。
中核汇能贵州公司2022年在贵阳注册,专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及储能等领域,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其集控中心及办公大楼构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整合多元技术形成闭环生态,实现了能源“自产自销”。
屋顶光伏年发电超11万度,光伏车棚为17个充电桩持续供能,地下180米深处的地源热泵系统实现空调能耗骤降50%。这座建筑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浅层地温能、电化学储能及充电桩等多元化能源技术于一体,在能有效保证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实现用电、制冷、供暖自产自销外,还能达到源供需匹配。
“多投入的1000万元,买的是未来。”中核汇能贵州公司党建群工部负责人黄林告诉记者。中核汇能多投入千万元打造零碳样本,看似“不经济”、短期内亏本,实则是为建筑植入绿色基因。作为新能源企业,探索绿色能源高效利用、实现用电、制冷、供暖的自产自销,其生态价值将重构企业经济账本。
去年,这座零碳大楼获得贵州省住建厅颁发的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
贵阳的绿色城建,不止于标志性建筑的宏大叙事,更体现在贴近市民生活的细微之处。近年来,这座城市通过“见缝插绿”,将闲置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等“边角料”转化为 225 个口袋公园,让市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南明区花冠路的“憶园”口袋公园,曾是杂乱地块,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居民晨练、下棋、带娃的好去处。市民杨先生每天清晨都会来此锻炼,他感慨道:“出家门口就能运动休闲,真的是幸福感爆棚。” 观山湖区的“雨巷”口袋公园则融入文化元素,通过丁香、石墙等意象,在车水马龙中营造出一片诗意休憩空间。
除了口袋公园,贵阳还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拓展绿色空间。车水路片区从杂乱的城乡接合部,转型为集饮马湖公园、国际时尚发布中心、国际马术运动中心于一体的城市级配套集群。其中,饮马湖公园不仅是生态绿肺,更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确保亲水环境安全。项目依托阿哈湖湿地生态本底,构建起“300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绿色生活圈。
云岩区“新印 1950”文化创意街区的改造,则展现了历史建筑与绿色生态的共生智慧。这座始建于1950年的贵州新华印刷厂,曾是省内书刊印刷的重要基地,后逐渐沉寂。改造过程中,建设者采用“空间织补”理念,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老厂房的人字顶、斑驳印刷机、成排梧桐树等遗存,同时融入雨水回收系统、立体绿化等低碳设计,既确保建筑安全,又完整保留了工业风貌。如今,这里成为集文化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绿色空间。
日前,记者从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贵州省将大力发展新型建造。将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等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力方向,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贵州省将把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提高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达到一星级以上。
从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的理念践行,到零碳办公楼的技术突破,从口袋公园的民生温度,到工业遗址的绿色重生,贵州的绿色城建之路,既着眼于国际视野,又扎根于本土文化;黔山秀水间,绿色建筑的故事仍在续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