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贵阳

【新春走基层】贵阳经开区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

春节假期刚过,小孟工业园内处处奏响复工复产的“奋进曲”。贵阳经开区最新公布的一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折射出园区企业不断涌现的创新活力和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2024年,经开区40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的20%,通过率达74.07%,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

近年来,经开区通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增强研发投入,在“强省会”行动中借东风、增实力,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

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经开区园区企业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例如,贵州忠辉重工有限公司就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2024年的外贸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忠辉重工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主要生产旅游观光车、复古老爷车、警用巡逻车、新能源环卫车、三轮车、全地形越野车等系列产品,景区等诸多场景中都能见到该企业产品的身影。

近年来,忠辉重工除了拓展国内市场,还走向了海外市场。在去年的广交会上,尼日利亚客户当场订购车辆的场景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该客户购买的正是忠辉重工制造的复古老爷车。

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增强研发能力。贵州忠辉重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炜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的研发团队,从车身结构、底盘车架、电器匹配等领域,不断做成本“减法”、质量“加法”。

“市场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我们从材料开始严格把关,与配套厂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李炜说,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既要提质,又要降本。

该用的钱绝不能省。忠辉重工在工艺上下功夫,通过研发牵引,与贵州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从研发设计入手优化车身结构,在不改变原有指标的前提下,促进车身轻量化。

以该企业的一款车型为例,原来整车的金属构件重量达400多公斤,经过研发团队优化受力结构,在产品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整车金属构件重量降到300多公斤,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忠辉重工的系列产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订单,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

科技创新让一批“经开造”工业产品成功出海,也让一批工业企业实现快速转型。

近年来,专注于工业铝型材的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促进产品转型,提高中高端产品比例。“工业产品向高端化转型,要有更强的技术、资金、设备、人才支撑,而要想在高端制造领域站稳脚跟,最核心的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衍雷说。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贵州贵材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并与省内外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目前,该公司已和中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项目合作,完成50多项专利成果转换。

“在产学研合作中,我们的创新团队与高校专家紧密合作,间接为我们培养了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研发团队水平。”李衍雷说,正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企业中高端产品占比逐年提升。目前,中高端产品占比从最初的个位数比例提升至30%,不断填补工业铝型材行业空白。

科技创新水平反映着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经开区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中,鼓励企业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平台等对接,通过创新联合体等形式,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为经开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形式。

重机宇航材料工程(贵州)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联合体的形成,加强了重机宇航与技术专家的合作,有效整合政府、科研院所、社会各方科研资源,建立起一支专家型团队,攻克产品技术难题,推动产品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除了鼓励企业开展合作,经开区还通过与高校签约,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畅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其中,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用好各类创新资源,锻造了先进计量测试业务等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化产品。近几年,该企业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突破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近30项。

记者 黄菊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