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再生水多元化规模化利用……近年来,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持续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实现节水、治污、减排相互促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把“节水优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贵阳市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在制度管理上走新路、强监管、求实效。贵阳市是国内制定节水地方性法规的先行城市之一,先后出台《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贵阳市节约用水奖补办法》《贵阳市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城市节水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全市节水法治体系,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和目标,推动国家节水行动落到实处。
在守护城市水生态方面,贵阳市严格定额管理,保障计划用水,将全市6000余户年用水量1200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机关、学校、医院、服务业企业等非居民用水单位纳入定额计划用水管理,计划用水率达95.53%,实施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用水重点监控名录,从计划执行监管、计量监控体系、用水动态预警、节水措施落实四个方面加大对重点用水单位的节水管控,以系统节水、精准节水、长效节水促进城市用水提质增效。
在加快技术引导,强化工业节水上,贵阳市开展对标达标行动,降低用水消耗,逐步实现分级用水大户管理制度,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100%;结合行业特点,指导用水单位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从2010年的14.7%提高到现在的95.85%,万元GDP取水量从2010年的500立方米下降为现在的8.79立方米。
在落实节水减排,实现绿色发展上,贵阳市结合中心城区城市排水系统总体规划,实施38座再生水厂“一厂一策”再生水收集管网系统化整治,提高城市污水利用效能;实施以南明河为重点的一系列河流水域综合治理项目,严格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管理;通过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治理和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双百”目标;再生水厂每年向城市河流生态补水2.65亿立方米;建成分散式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项目37个,拓展城市再生水用途的深度和广度,全市再生水资源替代率达41.51%。
在聚焦社会单元,形成节水合力上,贵阳市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推动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建设。全市节水载体增至现在的1340个,实现工业企业、医院酒店、机关学校、居民社区等全覆盖。此外,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息烽县第一中学被评为国家2024-2026年度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城市用水效率稳步提升,有力推动城市社会单元共建共治共享。
为推动节水取得新发展,贵阳市还围绕“数智化”,大力提升节水管理能力。
在规范消防栓取水上,搭建智慧消防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精准定位、数据采集、语音报警、智能分析、精确计量等环节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信息链,对消防栓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控。目前,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经开区等地已为消防栓安装“智慧大脑”,实现实时监控和计量,有效杜绝在消防栓随意取水的现象。
在节水产业发展上,去年9月,全省首条全套自动化水表生产线在贵阳高新区投产,年产能达30万台,产线整体自动化水平达85%以上,处于西南地区行业领先水平,进一步推动贵阳市智慧水务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在探索合同节水上,全市目前已有6所高校、2所中学、1个社区探索开展合同节水管理,充分享受绿色管理带来的生态红利。其中,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高校节水典型案例;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
如今,贵阳市节水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用水效率逐年提高。自2011年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以来,顺利通过三轮复查,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实现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34.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5.14%,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开辟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多元化、规模化利用,“揭盖复涌”工程让贯城河再现清泉;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持续向好,南明河治理创新实践获评国家三部委城市“母亲河”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在全国22个省份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南明河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并作为典型优秀案例推广。
记者 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