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今年以来,贵阳贵安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围绕“六个狠抓”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生产保面积、保产量。
构建种业集群高地
贵阳贵安以“优种”为抓手,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生猪、肉鸡、水产、中药材八大产业,聚焦“保、育、繁、选、检、推”六个关键环节,着力构建种业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基本完成“强三农”优种目标任务,种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布2023年粮油作物主推品种12个;种业企业总数达到52家,居全省首位;29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育种能力大幅提升;成立了贵州贵阳(观山湖)现代种业产业园、岳麓山贵阳种业创新中心,筑农高科旗下公司创新团队成功克隆出水稻矮杆基因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贵州金农遴选为农业农村部喀斯特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取得关键性突破。
聚焦培育“新农人”
今年,贵阳贵安共1107名农技人员参与创新创业行动,共申报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1214个、“揭榜挂帅”榜单84个。
聚焦“猕猴桃种植技术”“食用菌种植”“茶叶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农技上门服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43期、2366人。
印发《贵阳贵安2023年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培育认定乡村工匠329名,推荐40名评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进一步明确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标准及程序,今年已有1007名农村实用人才获得高级农业技师职称。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保供能力。
全市落实1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项目建设点共计3.89万亩,落实10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推进罗甸异地越冬保供蔬菜基地建设,解决贵阳贵安季节性蔬菜缺口。
畜牧产业已建有生猪规模场1598个,蛋鸡规模场33个,肉鸡龙头带动企业5家,代养户1064户,奶牛龙头企业2家,肉牛规模养殖场22个。渔业产业已建成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槽40条、高位池30口、工厂化养殖车间3个、陆基钢仓养殖池50口、冷流水养殖池3万平方米。 果树产业累计建成大棚草莓、避雨葡萄及避雨大樱桃等共计8980亩。
大力开展“五治”工作
治房方面,10000户宜居农房整治,完工8106户,完工率81.06%。
治水方面,9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2条黑臭水体治理、14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全部开工。
治垃圾方面,400个改善提升村寨收集收运点、2个农村有机垃圾协同处置试点项目均已全部完工。
治厕方面,6329户农村户厕改厕成果巩固提升已完工5887户。
治风方面,提质改造31个农村公墓已全部开工,完工14个。
推进经营主体新发展
数据显示,贵阳贵安996个行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持续壮大发展,合计半年经营性收入达2.6亿元。
全市开展了6期干部培训,培训各级各类农技干部367人次,推荐50名优秀学员参加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规范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推荐息烽县等5个区县入选2023年度中央财政农民合作社项目,推荐2家合作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强化惠农政策保障
明确各经营主体分类认定办法,提出财政资金保障、创新创业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支持等16条政策措施。安排市级资金2935万元用于稳定粮油生产,积极争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省级以上项目资金2.92亿元。
制定《贵阳市化肥价格保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建立化肥直供直销机制,扎实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农资市场安全有序。
把粮油保险保障放在首位,投保水稻24.22万亩、玉米74.69万亩、油菜24.1万亩、马铃薯0.85万亩。截至目前,贵阳贵安153家农业企业、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业保险,各类保险已兑现赔款5869万元。
探索破解农业经营主体因缺少有效抵质押资产难以融资的难题,通过“农业保险+信贷”合作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推出“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以项目化形式持续加大急需机具的补助力度,不断提升农机化率,全市已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90家,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8.47万台(套)。
记者 周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