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地摊经济”热搜居高不下,不少地方也推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市场活力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城市烟火气也在升温。如何既抓好地摊经济管理,又有效解决好城市管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思考。
客观来讲,地摊经济的红火,既有群众消费的外因、从业灵活的内因,在活跃地方经济、促进民生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影响市容环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此,顺应地摊经济摆摊需求,稳妥打开地摊经济,应避免出现“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尴尬局面,做好地摊经济的规范、放活与升级,建议从“地”“摊”“经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切实做好地摊经济的“放管服”。
围绕政府引导,做好“地”的文章。地方政府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其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立足有为政府作用发挥,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做到更有序的“放”、更科学的“管”、更精细的“服”。一方面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积极适应地摊经济新形势,强化堵不如疏的意识,主动靠前服务,根据摊位售卖内容(小吃类、穿戴类、日用类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进行属地登记备案准入,设立地摊商贩“身份证”,公示有关摊主信息、商品信息,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要强化部门监管责任,监管部门要处理好执法力度与温度的关系,科学论证确定开放路段、开放时间,督促摊主先办证(登记)、再摆摊,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摊贩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意识,并建立健全“首违不罚”制度。积极开展不定时、不定点联合巡查,重点检查地摊售卖商品、服务质量以及电子秤等计量器具等,持续提升末端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推动地摊经济向规范化发展。
围绕主体为主,做好“摊”的文章。通过调研了解,地摊上售卖的商品多是档次较低的廉价商品,其中不乏假冒伪劣、质量极差的商品,餐饮类服务也囿于场地、环境限制存在食品安全等隐患。同时地摊经营流动性强,摊贩摊主对商品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各类摊贩摊主是其售卖商品、提供服务的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强化“我的摊位我负责”的意识,深化摆摊权利与义务的认识,落实好主体责任,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到诚信经营。主动亮证经营、明码标价,办理好个人健康证等证件,围绕商品可追溯做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工作,强化食品制作工具的清洗消毒,确保商品、服务质量有保障。主动配合监管部门检查,积极做好可能涉及的消费投诉处理,自觉承担摊位周边环境卫生清洁责任,共同呵护地摊经济成长的土壤。
围绕多方共赢,做好经济文章。应该看到,由于经营成本低、出摊灵活,地摊经济特别是后备箱经济、夜间集市的红火给传统门面经营商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要围绕推动多方共赢,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地摊经济的各项利弊,既要做好与传统门面业态的配套、关联发展,也要差异化、错位竞争,探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稳妥引导地摊经济发展。结合发展夜间经济、旅游热门景点、网红打卡点,合理确定地摊点位布局,有序引导地摊经济相对集中,为打造“地摊经济网红打卡点”创造条件。强化互惠互利,做好地摊与传统门面的有机衔接,可引导摊位点附近固定市场主体为摊主提供货源、商品存储服务等,既帮助市场主体带货,又帮助摊主提升商品质量和售卖能力。畅通群众反馈意见建议渠道,建立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机制,并根据群众评判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完善地摊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李旭东 作者系贵阳市乌当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检验检测中心主任
来源: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