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人勤春早争朝夕,策马扬鞭开新局。三月,春暖花开,贵阳各工业企业开足马力,全力以赴抓生产,铆足干劲抢进度,力争跑好开年“第一棒”,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稳”,为贵阳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推动“强省会”贡献力量。
争分夺秒抢抓生产
推动产能不断提升
连日来,位于贵阳高新区的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争分夺秒抓生产、赶订单。
走进该公司汽车二极管智能化车间,机器运转声回荡,在芯片固晶机前,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设备忙生产,整个二极管生产流程的操作精度控制在正负5微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能达到如此高的精确度,企业的“秘密武器”便是聚焦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自主自立。
“我们每天的产能在50万只左右,目前交付任务非常紧张、繁重。”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二车间主任张安辉介绍,雅光电子今年将投入14个技改项目,产能预计能提升30%左右,同时企业将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助推企业2023年产能更上一层楼。
“我们今年整体目标是准备实现1.1亿只二极管和150万套整流桥的销售。从目前情况看,整体产能准备已经达到90%,我们相信在整体自动化设备改造以后,完全有能力完成今年的销售任务。”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扬信心十足。
产能连年提升,离不开雅光电子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截至目前,雅光电子共建成6条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其中总投入2000万元的BSG汽车启发一体机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供应商在汽车电子控制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也标志着雅光电子从元器件产品制造商向系统产品制造商的转变。同时,该生产线所有关键设备均设置了数据采集接口,每8秒采集一次生产数据,实时将生产数据和参数记录传输到MES制造执行系统,并生成产品溯源码。
数字化赋能为企业转型升级开出了“良方”,车间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机型均设置了最优参数,实现了生产制造要素全连接,为工厂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智慧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前谋划市场布局
奋力实现既定目标
在贵阳高新区沙文园区,贵阳顺络迅达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忙碌在各条生产线上,开启新一轮生产热潮。
“我们组件产线1月26日就开工了,其余产线都在2月1日前全部开工。”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世春介绍,今年,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市场布局,加大智能制造的资金投入,加快材料、新型元器件和模组产品的研发进度,快速推进项目进展,早日实现产业化,助力公司实现销售额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贵阳顺络迅达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频绕线片式电感器生产企业,也是集电子材料、元器件、模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企业年销售额实现了25%的逆势增长。
为了跑好开年“第一棒”,企业提前谋划今年产销布局,专题研讨路线图、调整KPI指标等,奋力冲刺一季度。今年一月份,已先后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送样7个,其中4个实现小批量销售,完成平台建设项目2个。
在贵州汇通华城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在一排排智能控制柜前做最后的装配调试,一批批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是贵州本土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不断提升的研发能力,研发生产节能空调系统,可有效降低数据机房能耗,助力节能减排。
该公司行政总监郭云霞说:“今年过完春节复工以后,整个生产线就忙碌起来,目前已经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公司今年加快生产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力争实现全年产值增长20%。”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完善配套补链强链
新年开工的第一天,贵州长通集团便拿下了中核汇能5亿元的订单。这笔订单的落地,意味着贵州长通集团完成了从光伏板、储能等装备生产到末端并网发电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切割、折弯、焊接、装配……走进长通电气智能制造生产基地车间,焊接机器人等正开足马力运作,现场一片繁忙。
长通电气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位于贵阳高新区,占地12.7万平方米,是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项目,一期年产值达20亿元,还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基地,打造产业集群,共同培育贵州电力“拳头”产品。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有80多个订单、1000多台产品要生产,跟去年同期相比,订单量大幅提升。依靠数字化生产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产品交付周期大幅缩减,仅用了不到20天就交付了66台产品,效率较过去翻了一番。”贵州长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企业累计向客户交付6367台(套)产品。今年一季度,公司力争实现1.5亿元产值目标。
目前,贵州长通集团的6大产业园、11家分子公司已全部复工复产,所生产的电线、电缆、建材以及光伏等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今年,贵州长通集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将新建多条储能生产线、光伏全产业链生产线,预计新增就业200余人。
今年,贵州长通集团制定了在电线、电缆、建材等传统板块实现50亿元产值、新能源板块实现100亿元产值的目标,着力带动贵州风电相关配套企业发展,补齐重点产业链,助力新型工业化。
(记者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