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贵安

从“问题村”到“明星村”!贵安这个村子7年走出62名大学生!

8月9日一早,贵安新区高峰镇白岩村老郎寨的广场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这里正举行第七届老郎寨爱心助学颁奖典礼。在百余位乡亲的热烈掌声与殷切目光中,8名新录取大学生满怀喜悦与自豪,依次领取了最高达万元的奖学金。

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七年。七年间,老郎寨共走出62名大学生,其中包括9名研究生。这个曾经被调侃“孩子要么打工要么犯事”的深山小寨,如今人人好学、家家向上、民风日新,演绎出一个向阳而生的逆袭故事。

“颁奖典礼,这是全寨大事”

早上9点,老郎寨广场早已聚满了全寨男女老幼。老郎寨发放奖学金的日子,也是全寨村民每年聚得最齐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成员和村民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务,准时出现在颁奖现场,为金榜题名的学子们颁发奖学金,更不忘鼓励明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再努力努力,明年就该你们上榜了!”

“今年筹集到56275元,加上去年结余的12677.52元,5名本科生、3名研究生人人有份。另外,还给两名考上大专的困难家庭学生各发3000元助学金。”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信息员王春成一笔笔账算得清晰。

自2019年首次发放奖学金以来,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已奖学62人次、助学20人次,累计发放奖、助学金40余万元。

“颁奖典礼,这是全寨大事。有的人过年都未必回,但发奖学金时一定到。”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会员王刚说,娃娃们读书读出了名堂,全寨都成了外人羡慕的对象,“这份精气神,千金不换!”

颁奖现场,一位抱着幼儿的年轻人高兴地说:“虽不是我家娃娃,但也是我们寨的骄傲啊!我家娃还小,这就是他最好的榜样,能不高兴吗?”

活动结束后,全寨人凑到一起聚餐,由爱心助学委员会的7位“常委”轮流做东,每年花费约3000元,一分不动用筹集的奖学金。“心甘情愿!寨里娃娃有出息,寨子将来会更好,这是我们都盼着的事。”今年的“东家”王中成说。

寨子也形成了另一个共识,不办升学酒,不单独庆祝,省去了酒席的铺张浪费,也减轻了大家负担。

“得让孩子们多读书”

老郎寨是白岩村七个自然寨之一,有160余户、600余口人,汉、苗等多民族杂居,姓氏近10种。

曾经,寨民文化程度低,邻里疏离、小团体林立,民风更是出了名的“野”:“孩子们十几岁‘混’完义务教育,就整天在外游荡开始‘混社会’。不少孩子读完初中便没了出路,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混日子’中跌进犯罪的泥沼中。”王刚说。

寨里人至今仍记得,有一年,村里一群年轻人聚众斗殴,造成恶劣影响,一下子十几人被抓了,更有人涉及其他刑事犯罪被判了25年。“多好的小伙子,一辈子就这么毁了。”老人们提起此事,仍痛心疾首。

转机出现在2018年春节。彼时,在云南创业的王勇和在平坝做生意的王中成回寨过年,聚在一起时,心里都装着同一个忧虑:寨里年轻人的未来。“得让孩子们多读书!”两人一拍即合,又拉上其他几位条件稍好的乡亲,通过微信、电话反复商量并达成共识——在寨里设立固定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考大学。

2019年,寨里考出8名本科生,全是女孩,被附近村寨的村民称为老郎寨“8朵金花”。

“8朵金花”的成功,让全寨人看到了希望:原来老郎寨的孩子,靠自己努力也能考上大学。那年夏天,王勇等人全回来了。王勇个人拿出3万元,王中成拿出2万元,再加上其他人的捐赠,共募集6.2万余元善款。同时,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也正式成立,并举行颁奖仪式,热热闹闹给学子们颁奖。

从那时起,寨子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变化非常明显。“就拿颁奖典礼来说,以前现场布置都是我们委员会的人在弄,旁人只看热闹不帮忙。”王春成说,现在大不一样,时间还没到,村民早就自发来到小广场,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的,还帮着搬东西、贴海报、维持秩序等。

如今,走在老郎寨,寨子虽然有些简陋、陈旧,但路面整洁得找不到一点垃圾。“寨子到处都干干净净的,都是村民自己扫的。因为他们懂了,寨子好了,自己脸上也有光。”王春成说。

“读书成为老郎寨最时尚的潮流”

奖学、助学的激励作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寨子里,悄然兴起了“比学赶超”的新风尚。

为了给3个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45岁的村民徐勇和妻子在距离寨子5公里的高峰镇租下房子,一边打零工,一边监督孩子学习。2022年,他家的大女儿徐绘馨如愿考上遵义医科大学。

对于二儿子和小女儿,徐勇满是期待:“我这一辈子,就吃了没读书的亏。现在政策好,寨里又有助学委员会支持,娃能读出去,我砸锅卖铁也供!”

这股向上向学的风气,深深影响着寨里的学子。“如果不是村里良好的读书氛围,我可能早打工去了。”今年考上大学的王瑞坦言,高一时,她的学习成绩不好,一度萌生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的想法。

2023年夏天,王瑞参加寨里的颁奖典礼,听着获奖的哥哥姐姐讲述求学故事,看着他们一个个考上大学,她被深深触动,改变了之前的想法。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动力。今年,王瑞以545分的成绩考上重庆工商大学。“我的下个目标就是读研,争取再上一次榜。”王瑞说。

寨风的变化,老郎寨爱心助学委员会会长王中宇深有体会:“以前串门,大家聊的多是东家长西家短,或者谁家又争地边了。现在不一样了,见面常问家里孩子的学业,风气真的变了。”

王中宇说,如今,寨子里因鸡毛蒜皮引发的争吵斗殴事件近乎绝迹,邻里间多了份理解和谦让。傍晚时分,广场上追逐打闹的孩子少了,许多人家窗口透出的是孩子伏案温习功课的灯光。

“起初,我们张贴的标语是‘让读书成为老郎寨最时尚的潮流’。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标语过时了,读书已经成为老郎寨最时尚的潮流。”王中宇说。

“今年,爱心助学委员会新加入4人,分别是张虎、刘贤、王豪、王霞。其中,王豪、王霞都曾是过去的奖、助学对象。”王中宇说。

谈及入会原因,王霞说,以前她家条件不好,读书期间,她和二妹得到了寨里爱心人士的资助。三妹和四妹考上大学后,爱心助学委员会不仅给她们颁发了奖金,每个月还给予生活补助。如今,她和二妹已经参加工作,便申请加入爱心助学委员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希望跟着叔叔伯伯们的脚步,为家乡出一份绵薄之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学子能感受我们曾经感受过的温暖。”她说。

王中宇说,很多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学子,都在力所能及地自发反哺寨子。不少上了大学的学子,假期回寨后,会免费给寨里的低年级学生辅导功课。这不仅让孩子们有人管,降低了暑期安全风险,更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当先铸魂

老郎寨的蜕变,核心动能并非来自外部强力注入,而是内生力量的觉醒与勃发。王勇、王中成等从寨子“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村民,是这场蝶变的关键支点。他们以乡土情谊为纽带,以共同福祉为感召,点燃了村民心中对“诗书传家”的朴素信仰。

这份自发的凝聚力,这份“自己寨子自己建”的主人翁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内生动力,比任何外部扶持都更持久、更深入骨髓。

同时,爱心助学委员会的意义也远超金钱本身——它是一套被寨民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尺,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希望灯塔。40多万元的奖学金,每一分都转化成了寨子里孩子们书桌上的灯光、父母眼中的期盼,以及邻里间“比学赶超”的新风尚。

老郎寨的实践,如同投入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的一颗石子,激荡起引人深思的涟漪:它生动诠释了“扶志”与“扶智”的深刻统一。当“让读书成为最时尚的潮流”从一个愿景变成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的涌现,更是乡风文明的重塑、治理基础的夯实。

或许,这就是老郎寨给乡村振兴的启示:点亮一盏灯读书,聚起一群人,就能蹚出一条路。这样的“魂”,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底气。

记者 张鹏 潘朝选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