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季油菜花开的金黄到秋季水稻成熟的金黄,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龙宝大坝,总是美得让人惊叹。
更让人惊叹的,是科技赋能后这片古老土地上焕发出的新活力:9月15日,经过贵州大学、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现场测产,龙宝村示范田的水稻亩均产量达到652.11公斤,较去年提升了6.9%。最高亩产达到939.4公斤,在贵阳高海拔地区首次突破900公斤。
龙宝村是贵安新区主要产粮区,这里水源充沛、地势平整,闻名遐迩的“平坝大米”,多产于龙宝大坝。在高峰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30多年的王培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这片大坝上,与村民一起播种、管理、秋收。“前些年,龙宝村1亩田通常只能产出400至500公斤水稻,500公斤已经是很高了。”
龙宝水稻产量还有没有提升空间?“天花板”如何突破?如何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2年,龙宝村开始千余亩示范田建设。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派出骨干技术团队,提供机械支持,以期依托科技力量,助力传统水稻走上新“稻”路。
于是,这片习惯传统耕作的土地,变得热闹起来: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派出的16人博士团队,下沉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种田;乘坐式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仅用15分钟就完成1亩地的水稻插秧,让农民惊叹速度;秧苗播植密度较传统耕作法几乎翻倍,又让农民心存疑问:这么密,肥料该怎么施,怎么防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斌,曾在去年到高峰挂职副镇长,这样一位农业专业人才到高峰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种田。一季水稻的生长周期有多长?大约是150天。而在今年的水稻生长周期内,张斌在龙宝的时间,大约是90天。和张斌一起扎根龙宝的,还包括市农业农村局、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多名农学专家、博士。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回答好“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种得怎么样”4个问题,和做好“优种、机械化、组织方式、改革创新、实际成效”五个示范,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省农业科学院、花溪区农业农村局、高峰镇政府等多个单位,在龙宝大坝上不断探索。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翔介绍,在示范田建设过程中,他们选择骨干型品种“宜香优2115”为主,统一品种布局,改变了以往30多个品种杂乱的现象;农业机械上,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两增一调”(增种植密度、增钾,调氮)技术将种植密度从传统的6000-8000丛/亩提升至10000-12000丛/亩,肥料施用更加科学,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周期具有重要作用,一旦防控不力,可能功亏一篑。今年,龙宝大坝先后遭受5轮病虫害攻击,是近十年病虫害最严重的一年。在龙宝大坝,市农业农村局技术服务团队推广实施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为龙宝水稻丰收提供根本保证。9月15日,前往现场测产的专家、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认为,在全省水稻“两迁”害虫特别严重的背景下,龙宝村水稻能得丰收,背后凝聚的是科技人员的艰辛付出。
去年,龙宝村示范田平均亩产稻谷610.24公斤,比该区域前3年亩产稻谷的平均值高出15%;今年,示范田稻谷再次增产。看着眼前翻滚的金黄大坝,龙宝村民刘文何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50多岁的刘文何,是文何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去年,得益于示范田建设,刘文何也搭上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便车,配置了6台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播种机、1台插秧机,承接龙宝以及周边的平坝、花溪机械耕种的活,赚了10多万元。今年,他的合作社共计在龙宝种下1000余亩水稻。9月15日,当现场测产数据公布后,他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今年确实是大丰收了,我自己种的水稻卖个20来万元不成问题,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为粮食生产插上了翅膀。”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马骁表示,“今年测产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我们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要求,以及在高产示范田提出的在优种上作示范、在农业机械化上作示范、在组织方式上作示范、在改革创新上作示范、在实际成效上作示范‘五个示范’,在龙宝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得到了农村群众的普遍认可,对下一步推广好‘五个示范’,特别是在稳粮方面非常有推广意义。我们下一步要立即开展稻田加菜种植的模式,提高我们耕地的复种指数,来提高我们的耕地的亩均收入。”
记者 黄宝华/文 石照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