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初夏时节的澎湃激情——
技能黔行,毕节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驰骋新赛道;
这是5月里的崭新启航——
富矿精开,毕节重点布局“三大产业集群”,积蓄新动能。
从东到西,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织金稳步推进;赫章黄家山露天煤矿,挖掘机轰鸣声此起彼伏,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由北向南,依托赤水河沿线生态与地理优势打造酱酒产业集群的金沙美酒飘香;百里杜鹃管理区的“美丽经济”让旅游市场“热辣滚烫”。
新时代的春风拂过毕节的山山水水,现代化的号角在乌蒙大地上响彻云霄。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科学回应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事关贵州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全省上下紧跟党中央,谱写新篇章,展现新风采的“动员令”和“宣言书”。
踏着5月的发展热浪,循着2025年近半程的坚实足迹,我们探寻面向未来的答案——
答案,深藏在奋斗过往里。每一份拼搏,都焕发着璀璨光芒。
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从“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的殷殷嘱托,到《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擘画的宏伟蓝图,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始终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
绿色发展:绘就生态与经济共赢新画卷
毕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绘就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开篇。
如今,站在赫章县海雀村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满山的华山松和马尾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翠绿。
从昔日的“和尚坡”到如今的万亩林海,三十余载的岁月变迁,见证了海雀村“植绿成金”的生动实践。
过去一年,毕节完成营造林43.1万亩,完成国储林项目建设13.55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06.25平方公里。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433万亩,实现产值146亿元。
毕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是一部植绿、爱绿、护绿史。
毕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殷切嘱托,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毕节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森林覆盖率持续攀升,曾经的石漠荒山逐渐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覆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筑牢了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退田还湖、污水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如今,草海的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黑颈鹤等珍稀鸟类数量不断增加。草海不仅成为了鸟类栖息的天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鸟赏景,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上,更体现在产业转型中。
毕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在能源领域,加快传统火电的清洁化改造,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新能源发电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农业方面,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以茶叶产业为例,毕节各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了多个优质茶叶品牌,通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茶园,茶叶品质和产量双提升,产品畅销全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五子登科”走来的毕节,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用经济建设促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以实际行动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靓丽、最生动的底色。
人力资源开发:激发各类人才新活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是决定性因素。
毕节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拥有超过950万的户籍人口和近700万的常住人口,人口平均年龄为31岁,是目前全国“较年轻的地级市”。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年轻的人口结构,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人社部连续三年每年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省委、省政府出台“1+2”差别化政策措施,为毕节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毕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关于毕节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建设。通过针对性技能培训、培育品牌工匠、做强职业教育等,全面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努力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口红利”。
5月17日,以“技能黔行·创造未来”为主题的贵州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毕节开幕。来自全省9个市(州)的代表队,以及中央在黔企业、省属企业、省属院校的2000余名选手齐聚赛场。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次技能人才交流合作的盛会。毕节作为大赛的主赛区,更是把技能人才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毕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毕节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毕节作为人口大市,始终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职业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如新能源汽车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等,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
同时,抢抓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机遇,大力整合资源,推动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
为提升劳动者素质,毕节还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实施精准的技能培训计划,内容涵盖家政服务、电工焊工、手工编织等多个领域。通过培训,一大批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在威宁自治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每天都有众多求职者前来寻找工作机会,同时也有大量企业在此发布招聘信息,产业园搭建起供需对接的桥梁,有效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毕节人力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外出就业人员。从乌蒙山到长三角、珠三角,在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春风里”,毕节用80个城市的稳定劳务协作、21个劳务协作站、28个“山海心连之家”,为13万余名搭乘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的就业人员编织起一张有温度的就业保障网。
此外,毕节还聚焦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里事、寨邻事、自身事、政务事“四类事”,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就业服务、培训提质、劳务输出、劳动维权“五项行动”,着力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人才兴,则毕节兴。毕节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毕创业就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让各类人才在毕节这片土地上充分施展才华。
从劳务输出到人才振兴,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毕节这座城市正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澎湃浪潮中重塑竞争力。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新动能
改革释放动能,创新激发活力。争当改革“开路先锋”,这是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题中要义。
作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三大主题”之一,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毕节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提出了挑战。
对标中央决策,紧跟省委部署,毕节充分认识到以改革为载体的体制机制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从构建市县(区)联动工作机制,到推进“两换”战略实施;从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商事制度改革,到被中央改革办推荐的村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模式;从创新设立“统一战线服务团”,到打造“贵人服务·毕须办”政务服务品牌;从推行农村基层治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模式,到着力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以改革开路,靠实干闯关。从推动经济发展,到创新社会治理,再到增进民生福祉,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一项项改革举措的实施,展示了毕节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良好形象。
耕好改革“试验田”,勇做创新“领跑者”。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推动高水平体制机制创新,毕节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正从各方绵绵汇聚。
……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考察,首站就来到黔西化屋村看望干部群众,令毕节儿女倍感温暖、备受鼓舞。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两次考察,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的发展寄予厚望,也为毕节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审时度势,在既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体系和思路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六个三”的工作思路。这一思路不仅是毕节市对“1+6+1”政策措施的延续与深化,也是对具体工作抓手的进一步细化,更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这一举措,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被有效转化为发展成果,形成新的增长极,为“做示范”提供坚实支撑。
着眼当下、放眼未来。毕节各族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乌蒙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的“蝶变曲”。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