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煤能变成什么?答案超乎想象。
当沉睡亿万年的煤炭进入现代煤化工生产线,如同进入“魔法工厂”,在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后,一块煤可以是天然气、甲醇、聚乙烯,可以是涤纶、锦纶、氨纶,也可以是一块塑料、一件衣服、一双鞋袜……
一块煤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裂变升级。
工人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作业(无人机照片)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毕节是贵州省主要优质无烟煤产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市累计原煤产量6350.85万吨,排全省第一位。
储量大、煤种齐全、开采条件总体较好等优势,为毕节煤炭产业和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毕节市抢抓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机遇,主攻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坚持传统能源产业绿色改造,构建绿色能源产业体系,推动煤电产业相融相宜,焕发出万千气象。
一块煤的“星辰大海”
时下,走进金沙县高坪镇鑫达露天煤矿,只见车辆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响彻山谷,一派繁忙景象。
工人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作业(无人机照片)
“挖一片山地,造一片平地,高质量建设!”鑫达露天煤矿副总经理戴志东说,该露天矿按照剥离、回填、复垦的流程进行地形重塑,将生态修复、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打造露天开采新模式。
鑫达露天煤矿既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矿,也是毕节市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项目。截至11月,该矿已完成电煤保供400余万吨。
露天煤矿建设如火如荼,井工煤矿生产蹄疾步稳。
走进黔西市新田煤矿地面集控室,只见工作人员用鼠标轻点按钮,仅10多秒,智能化采煤设备就依次开启。同一时间,数百米深的井下,智能化采煤机隆隆作响,“乌金”滚滚流淌……通过智能化采煤技术,该煤矿去年产量突破100万吨。
鑫达露天煤矿和新田煤矿是毕节市156处正常生产建设煤矿中的典型代表。正是基于这些煤矿的有力支撑,确保了地下“乌金”源源不断地供应,也使得毕节“井工+露天”煤炭开采格局更加稳健。
工人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作业
这一路上,毕节如何既依托煤又跳出煤来发展工业?
“十三五”以来,毕节市坚持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以煤炭产业链为主轴,通过突出煤炭生产,带动电力、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上下游产业,有效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构建以资源禀赋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
其中,煤矿企业的“两化”改造首当其冲。
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理念,毕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指导各能源企业对采煤工作面和指挥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一个个成功范例精彩呈现——
大方小屯煤矿建成整套瓦斯抽采发电系统,“变废为宝”,每年为企业创收2300余万元;
织金岩脚煤矿装备了地面及井下远程控制智能化工作面,工作面由原来的10多人工作变为1人远程操控;
黔西青龙煤矿消除原有燃煤锅炉对环境的影响,年节约优质煤3000余吨、创效约150万元;
……
从“积累量”向“提升质”的转变势不可挡。一个个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建设的矿井,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实现矿井工作人员最少化的同时,煤炭采掘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得到了科学处理。
可以说,通过“两化”改造三年攻坚,毕节市在煤炭产业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融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截至目前,毕节市累计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45个,新田煤矿为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智能煤矿示范项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毕节在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上不遗余力,推动能源经济发展步履铿锵。
一团火的冉冉升腾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各类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焊接钢构、安装模板有条不紊……近段时间,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工人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作业
该异地改建项目,是贵州省首个煤电联营深度合作项目。项目采用世界首台660兆瓦超超临界“W”火焰锅炉,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着力打造“西南领先、贵州一流”的高效清洁智慧电厂。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并网发电。
走进项目建设指挥部,一块液晶大屏首先映入眼帘,上面实时显示着人员管理、塔机监测、环境质量等信息。“这是我们斥资700多万元建设的‘智慧工地’监管平台,通过AI视觉技术、视频监控系统、传感器等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确保文明施工、安全施工。”贵州金元织金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夏峰介绍。
以“智”之力,加“数”前行。
夏峰说,作为国家电投在黔重点骨干企业,贵州金元积极落实加快“数字国家电投”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产业实际,积极布局数字化产业。
“这套系统是我们首次在项目中应用。在施工阶段主要保安全,项目建成后将与生产系统相融合,继续发挥作用,为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烟囱高耸入云、冷却塔笔直矗立……移目施工现场,一座现代化火电厂在建设者们的巧手中雏形已成。截至目前,该项目主厂房、烟囱、冷却塔等六个标志性建筑已全部顺利到顶。
长期以来,煤电企业关系如同坐“跷跷板”——煤炭价格高,电力企业效益则受影响;煤炭价格低,电力企业效益好。而煤电联营,则被视为平衡煤电双方利益与风险的重要举措。
煤炭煤电的深刻转型,带来的是行业提质增效的巨大飞跃。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火电行业不断书写着新的历史。
一个项目的节能示范
绿色,是毕节试验区的靓丽底色。
“双碳”背景下,低碳、高效、灵活、智能成为火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要求。
工人在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作业
建设于“十四五”时期的贵州金元织金电厂,成为绿色电力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项目生产一度电耗煤285克,比传统同类型机组平均供电煤耗节约18克,每年可节约标煤10.2万吨。”夏峰说,该项目还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装置,使“发电不见灰,蓝天白云飞”成为现实。
除此之外,项目的技术亮点达10余项之多——“W”火焰锅炉采用燃气点火及助燃,在燃烧无烟煤的机组中尚属首次采用;采用了智慧工地、智慧电厂、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平台三网深度融合,减人增效,定员由560人减少到375人;锅炉采用回转式空预器+三维肋片管式空预器,煤耗降低约2.5g/千瓦时……
绿色发展的路上,有开拓者的足迹,也有奋斗者的身影。
项目的每一项技术单列出来,在同类型电厂中都是开创性的。对于夏峰他们而言,“双碳”目标是历史赋予这一代电力人的新使命,也是当下建设电厂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逐浪而高。
毕节市聚焦“双碳”目标,坚决淘汰低效率、高排放煤电机组,大力实施现役煤电机组节能、超低排放、灵活性改造。2024年,毕节市推进完成织金电厂1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织金电厂2号机组节能改造和黔西电厂1、3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市电力系统的清洁转型之路加速迈进。
时光壮阔落笔,岁月浩荡成歌。
从立足煤到做足煤,毕节煤电经济已凝聚起磅礴之力。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新时代的毕节能源发展,颜值更高、气质更好!
(周 云 参与采写)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