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赫章县平山镇中寨村,30多位村民正忙着起垄、覆膜,为蔬菜种植做准备。田野上,372个农业大棚整齐排列,生产便道、灌溉沟渠等设施一应俱全。
“今年通过农村‘三资’清查,我们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共计7094.42万元。其中经营性项目16个,折价4557.75万元……”说起村里的“三资”底数,村党支部书记杜天洪如数家珍。
今年5月以来,通过近4个月的清查,中寨村集体“三资”已然是底数清、情况明。杜天洪说,如今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台账明晰,正有序开展各项经营,带动群众增收。
372个大棚以每年105万元租给蔬菜种植商,带动就业300多人;天麻菌棒加工厂以每年44.6万元租给天麻种植公司,带动就业50余人;天麻面条加工厂、蛋鸡养殖场等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届时可带动就业50余人……如今的中寨村,集体“三资”正焕发市场活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三资”管理步入正轨,才能更好产生效益、惠及群众。
为摸清村级集体“三资”底数,推动乡村振兴,在贵州省纪委省监委的指导下,毕节市纪委市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推动出台了《毕节市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指南》《毕节市农村集体“三资”清查操作流程(试行)》等工作机制,总结出“三清四查五健全”(“三清”:清钱、清物、清地;“四查”:查系统、查档案、查实物、查线索;“五健全”:健全清产核资部门联审机制、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健全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做法。“三清”:明确了农村集体“三资”的清理范围,解决清什么的问题;“四查”指出了农村集体“三资”的清理方法,解决怎么查的问题;“五健全”提出了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路径,解决了如何管的问题,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从清到查再到管的监管体系。
如今,“三清四查五健全”工作机制已向毕节全市推广并取得实效。
在织金县绮陌街道三架山社区,摸清底数的“三资”正逐步盘活,成为推动社区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引擎”。
“搬进菜市场后有个固定摊位,我们也有了稳定收入。”说起经营环境的改善,在该社区农贸市场卖蔬菜的周永仁感慨不已。之前他一直在外面流动卖菜,刮风下雨就无法经营。且一遇到城管执法就得赶紧挪摊位,生意很不稳定。搬进农贸市场后,再也不用每天“流浪式”谋生。
通过规范“三资”管理,三架山社区不断创造集体经济效益,拓展便民服务空间,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愈发精细化、精准化,实现了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按照市里‘三清四查五健全’机制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工作要求,我们社区的‘三资’截至目前全部摸排清楚。农贸市场带来收入150余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此外,我们集体所有的摊位、门面全部投入经营,社区集体经济正不断积累。”社区党总支书记伍宁虎说。
在织金县三甲街道大戛社区,党支部书记邓昭贤抱出一摞资料,向记者一行介绍了社区“三资”管理问题整改情况——
之前,该社区存在集体固定资产未统计、集体资金管理混乱等情况。通过采取“三清四查五健全”工作机制进行摸排整改,现在社区“三资”情况已摸清,开设了集体账户并聘请财务进行管理。社区固定资产价值也从未摸清时的630万元变为摸清后的2800多万元。
“开展‘三资’清查,是为了让底数清、情况明,管理更加规范,使其更好发挥效益。”织金县农经站站长向波表示,在此次清查中,织金县派出工作组走村进寨,通过县级抽查和乡镇自查的方式实现了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据毕节市委副秘书长、毕节市农业农村局(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建旭介绍,今年4月中央和省启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分管领导亲自谋划、靠前指挥,市纪委市监委牵头抓总,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同频共振,全力推动农村集体“三资”集中整治工作见成效。毕节截至目前已排查发现农村集体“三资”问题7780个,其中,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17个,移交纪检监察部门问题线索218件,挽回村集体资金2635.92万元,办成群众可感可及实事937件。
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中,毕节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组建8个包县指导组,明确副县级领导带队,常态化下沉县、乡、村指导,压实县乡责任;建立与市纪委市监委派驻第八纪检组共研共判的协作机制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研判”的工作机制,围绕“攻坚决胜‘后两月’”要求,有力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截至目前,采取专题培训、集中培训、分级培训,累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培训市、县、乡、村干部2.9万人次,提升干部“三资”管理业务能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