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安顺

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 特别报道

西秀区:

种好“幸福菜” 鼓起“钱袋子”

初秋时节,西秀区各类特色农产品陆续迎来丰收,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去年仅靠种菜就赚了50多万元!”大西桥镇狗场屯村种植户程杰的话语里满是喜悦。2006年,狗场屯村凭借土地集中、土壤肥沃的优势试种大葱、山药,经济效益显著。在外经商的程杰看到家乡蔬菜种植前景广阔,果断返乡将自家4亩地改种山药。此后几年,越来越多农户也加入蔬菜种植行列,西秀区蔬菜种植也从零散分布逐步迈向规模化连片发展。

工人正在分拣辣椒

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组织模式的创新突破。2010年起,西秀区多个乡镇陆续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整合了土地和人力资源,从源头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西秀区农业农村局果蔬站负责人安志斌向记者介绍,这一模式破解了此前蔬菜产业“弱、小、散”的发展瓶颈。

与此同时,2013年,西秀区在大西桥镇建成现代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同步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农业新技术、新机械在此广泛应用。

走进园区,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将水肥精准输送至每一株作物根部。“以前没有专业技术,全靠自己摸索。园区建成后,技术培训和指导到村到田,学到了不少前沿种植方法。”种植户张兆方的感受尤为真切。

产销两旺更让产业发展底气十足。在轿子山镇种植大户王贤敏的35亩蔬菜基地里,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刚采摘的黄瓜经简单分包后便快速发往本地农贸市场与商超,保障市场新鲜供应。“除了供应本地,蔬菜还销往广州、上海等地,每天要雇佣25到30名工人,一年仅工资支出就超过40万元。”王贤敏说。

这样的顺畅销售,源于西秀区构建的多元化销售网络:一方面推动企业、合作社与省内外批发市场建立长期供销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电商平台开辟线上渠道,让“西秀蔬菜”触达更广阔市场。

如今,凭借绿色、优质、安全的核心优势,“西秀蔬菜”的消费者认可度持续提升,销售市场不断扩容。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集群,从技术空白到科技赋能,西秀区蔬菜产业不仅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更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菜”,持续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国栋)

平坝区:

守好守紧“粮袋子”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在平坝区羊昌乡稻香村,眼前千亩“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谷粒倾泻入仓,处处洋溢着繁忙而喜悦的丰收景象。

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

这份丰收的底气,源于平坝区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盘活。依托槎白河、猫跳河沿岸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优质水土与适宜气候,当地锚定“稳粮增收”目标,积极探索农业高效发展新路径:一方面大力推广“水稻+油菜”轮作模式,让田地成为四季不闲的“聚宝盆”;另一方面推进“旱地改水田”综合改造,将零散小块的农田整合平整,同步拓宽田间道路、修建配套沟渠,打通灌溉与运输“脉络”。

“今年可是个丰收年呐。”农户尹祖莲站在田埂上,望着饱满的稻谷倾泻装袋,脸上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她兴奋地说道:“我家有2亩多田土,这5分地,今年就收了6包谷子,比去年整整多了100多斤呢。”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对丰收的满足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平坝区农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肥沃之地,被誉为“中粮仓”。平坝大米因产于平坝而得名,拥有300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曾是贡米的产地之一。正是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为平坝大米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平坝大米”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目前有黔坝米业、昊禹米业等10家企业享有“平坝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使用授权,保护面积16278公顷,产量12.46万吨,产值3.8亿元以上。其中“平坝大米”常年种植10万亩以上,成为了当地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秋粮的丰收,让群众稳稳端住了“饭碗”,更增添了奔向美好生活的底气。据了解,今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1.7万亩,种植品种有十余种,主要分布在羊昌乡、白云镇、夏云镇等地。全区粮食产量总体保持了稳定,实现稳产稳收。(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

普定县:

做好夏秋茶 延长产业链

金秋时节,“丰”景如画。日前,记者走进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放眼望去,茶山层峦叠嶂,一垄垄的茶叶舒展着枝叶,工人正操作机器采收夏秋茶;车间内,制茶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有序忙碌,浓郁、醇厚的茶香飘散在工厂车间。

工人们正在制作夏秋茶

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代琼介绍,每年5月至10月是朵贝村夏秋茶生长期,工人每除完一次草,第二天便来到茶叶基地采茶青,加工厂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茶青被加工成夏秋茶。

“夏秋茶通常是边除草边采茶,日常的管护主要是全人工除草,不打除草剂和农药,特别是夏秋季节要勤修剪、勤除草,”代琼说。

近年来,普定县积极引导茶企和茶农参与夏秋茶开发生产,延长茶叶产业链,让生态茶产业持续释放经济效益。

在贵州省茗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普定县城的茶叶销售门店,店员正在打包、核对线上的夏秋茶订单。该合作社负责人姚春雷告诉记者,合作社的产品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等10多个产品系列,近两年来夏秋茶产品也逐步增多。

“以前只采春茶,夏秋茶没尝试过,在广州市花都区与普定县两地建立结对协作关系下得到了广州相关的技术支持,近几年已经在采摘夏秋茶茶青并制作成红茶销售。”姚春雷说。

据了解,普定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规划先行、市场运营”的工作思路,围绕“朵贝茶”原产地核心区、白茶种植区以及优质绿茶产业区,重点打造“穿洞-玉秀-化处、坪上-鸡场-马场”连线产业带以及完善猫洞连片茶产业园;在巩固原有茶园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茶园提质增效,逐步实现全县茶产业扩面、增效的预期目标。

“夏秋茶的生产不仅让茶园产出更好的价值,还拓宽了茶农增收的渠道,让绿色产业持续释放‘红利’。”普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光禄告诉记者。

以茶兴业、以茶兴县。近年来,普定县立足资源优势,将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依托“朵贝茶”品牌,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建设,积极做好茶产业延链补链,推动茶产业农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全县采摘鲜叶6279.04吨,加工干茶1569.76吨,实现产值2.36亿元,茶产业成为县域支柱产业之一。而“夏秋茶”的生产、销售,也正在逐步地扩大,今年,全县已生产夏秋茶1200吨,预计全年可生产1600吨左右。(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开伟)

镇宁自治县:

果香飘满山 “甜蜜”产业促振兴

金秋时节,黔中大地瓜果飘香。贵州米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水果种植基地里,饱满的百香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酸甜果香,果农们穿梭其间将成熟的果实收入篮中。

桃子丰收

“我们是2018年开始种水果的,通过流转土地600多亩,种植了包括蜂糖李、黄桃、百香果等在内的近16个水果品种。公司专注精品路线,凭借优质的水果品质,口碑很不错,很多老客户主动联系我们。”该公司负责人汪希平介绍,借助镇宁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之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管理不同水果,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标准化的种植,产出的水果质优味甜,品质很好,远销全国各地。不久前,该公司种植的20亩黄桃迎来丰收,产量5万斤,产值达40万元。最近,该公司种植的百香果也迎来丰收。

这片生机盎然的果园,正是镇宁精品水果产业丰收的缩影。

在镇宁,蜂糖李无疑是“当家花旦”,25.97万亩的种植面积占全县水果总面积的65.9%,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芒果、火龙果、樱桃等特色品种亦不甘示弱,2.28万亩芒果林、2.67万亩火龙果园、4.38万亩樱桃基地,共同构成了镇宁“一主多元”的水果产业格局。种植规模0.35万亩的百香果,也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市场新宠,为果农带来“小而美”的增收惊喜。

近年来,镇宁因地制宜,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水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达39.41万亩,涵盖李子、芒果、百香果、火龙果、樱桃等多个品种,截至第二季度,累计产量突破20.46万吨,同比增长6.3%,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让“镇宁产”水果在市场上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镇宁水果的优质口碑,源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湿暖共节”的独特气候条件。县域内海拔落差超过1000米,自北向南,随着海拔降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则反向递减,这种地域性温差与降水差异,为不同水果品种提供了专属“生长摇篮”。以南片区为例,350至800米的海拔造就了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以上,无霜期长达340天,充足的光照与丰沛的降水完美匹配,让李子、芒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在此“安家落户”。昼夜温差大的特性,更让果实积累了充足糖分,造就了镇宁李子“个大肉厚、酸甜适口”,芒果“果香浓郁、果肉细腻”的独特品质。

优越的自然禀赋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科学的产业布局与精准的政策扶持,则让镇宁水果产业行稳致远。

立足地域气候差异,镇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南片区重点发展李子、火龙果、芒果等精品水果,中片区主攻樱桃,北片区则聚焦优质桃、樱桃种植。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联合企业持续推进标准化种植,从种苗选育、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制定技术规范,引入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调控生长环境,确保每一颗果实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同时加强品质管控,打造优质品牌。

好果更需好销路。为让“镇宁产”水果走出大山,当地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线下与粤港澳大湾区商超、批发市场建立直供关系,开通冷链物流专线保障新鲜度;线上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触达全国消费者。品牌在市场崭露头角,产品溢价空间不断提升。

从山间野果到规模产业,从零散种植到品牌集群,镇宁正以精品水果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着“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图景。(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关岭自治县:

山青牛壮有看头 群众增收有奔头

“上山吃草了!”每天清早,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小盘江村的关岭牛养殖户骆远恩都要把牛儿赶到“家庭牧场”附近的草山上吃食,饱餐一顿后再慢慢悠悠地回家喝水休憩。

伍海南饲养的关岭牛

“有些老板来我这儿买牛,指名就要这种‘跑山牛’。”骆远恩笑着说,“跑山牛”长期运动,肉质更好,销售不愁,目前每头牛的利润在6至8千元,并且这样的放牧养殖方式每年还能节约不少养殖成本,产业成效相当不错。

去年,关岭自治县政府出台了购牛补贴政策,骆远恩一次性买了4头牛,获得了2万元的补贴,这让他饲养牛只的数量突破了50头,产业越来越有看头,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伍海南是该县新铺镇有名的“牛人”。2019年,他在当地率先成立了“家庭牧场”,建设标准化的关岭牛养殖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牛只养殖数量近300头,并在牧场附近承包了上千亩荒山种植皇竹草,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现在商家都是直接签订收购协议,育肥牛是一批接着一批销售,加上自己种植饲草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每年卖牛就有上百万元的收入。”伍海南告诉记者,仅是养殖场的牛粪一年也要卖10多万元,粪便的集中处理和销售既能防止环境污染,还有利于牛只疫病的群防群控,降低疫病风险,增加产业附加值。

作为国家78个地方优质畜产品之一,关岭牛已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长期以来,关岭自治县以“小规模、大群体”作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着重推进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养殖模式,大力支持养殖户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圈舍和劳动力,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目前,关岭自治县共培育5头以上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926个,建设了18个新型“养殖小区”,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区域通过“坡改地”、路池一体等方式,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达15.55万亩,改良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坡3万亩。截至2024年,该县肉牛存栏13.42万头,出栏4.49万头,综合产值达17.36亿元,产业辐射带动3万余户农户,其中脱贫群众11348人,人均增收超8000元。(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

紫云自治县:

万亩薯田结“金果” 拓宽群众致富路

“刚挖收的新鲜红芯红薯,软糯香甜,欢迎大家下单,现下单、现发货,两天之内就能收到。”9月18日,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乡公司)红芯红薯分选运销点,销售员王应富正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热情吆喝。

网络直播销售红芯红薯

在分选运销点,销售人员正在直播卖红薯,一旁的6名村民按大、中、小规格分选装筐,另一旁的2名村民则为分选好的红薯套上保护网,按每件5斤的标准装箱包装后通过快递公司寄往全国各地。

“近期订单量持续增加,平均每天有300多单,实现‘当天接单、当天发货’,确保消费者第一时间品尝到新鲜的红芯红薯。”王应富向记者介绍,目前网络直播平台销售的红芯红薯分三个等级:单果重2至3两的40元每件,1至2两的30元每件,1两以下的20元每件。

据了解,今年白石岩乡采取“乡公司示范种植+大户带头种植+农户分散种植”的模式发展红芯红薯产业,全乡种植面积达6000亩。“今年雨水调匀红芯红薯长势好、品质佳。”白石岩乡人大主席李树贤算了一笔账:今年每亩可收2000斤红芯红薯,按5元每斤出售,亩产值可达1万元,红芯红薯产业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

在五峰街道中心村,种植大户陈勇正请10多名村民帮忙挖收红薯。“种植红芯红薯,要早育苗、早栽种、早挖收,抢早市卖好价。”陈勇说,今年他家共种植100余亩红心红薯,亩产约有1500斤,亩产值达1.2万元。第一批红芯红薯已卖完,售价在8至10元每斤。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持续做强做优红芯红薯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2家种植公司、10余家村级合作社及40户种植大户参与。今年全县红心红薯种植面积达4.2万亩,销售端采用“线下推广+线上赋能”双轨并行:线下产品销往贵阳、安顺及广州、深圳等地;线上依托京东、淘宝、黔邮乡情、拼多多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拓宽销路。红芯红薯产业不仅让种植户获得稳定收益,还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安顺经开区山间刺梨变“黄金” 

“野果果”带出亿元大产业

秋风掠过贵州安顺的连绵群山,9月18日,安顺经开区的万亩金刺梨种植基地一派丰收在望的喜悦,阳光洒向缀满枝头的累累硕果,也照亮了农户们喜悦的笑颜。

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金刺梨挂满枝头

“你看这个金刺梨果实,个个饱满匀称!”有着近10年金刺梨种植经验的老农户胡得文指着枝头的金刺梨笑着告诉记者,农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种植管理水平。自己种植的30多亩金刺梨今年10月就要迎来丰收,依托贵州师范大学山地金刺梨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基地进行采收后,将送往安顺经开区双阳产业园的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预计鲜果亩产近千斤,参考去年收购价计算,单项收入就能达到10余万元。

枝头的果实沉甸甸的,不仅承载着农户们一年的期盼,更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金刺梨,这个曾经生长在山野间的“野果子”,如今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也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的园区里,同样是一派丰收景象。该企业自建的刺梨种植基地里,金黄色的果实与现代化的厂房相辉映。“这些10年前种下的金刺梨苗,如今已硕果累累、连片丰收。”该公司董事长闫福泉感慨道,公司从鲜果收购到深加工,开发出刺梨汁、刺梨干等多种产品,既稳住了农户的销路,也让金刺梨走出了大山。

作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该公司正积极拓展科技赋能二期金刺梨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建成后,将达年10万吨金刺梨处理能力,可实现产值20亿至50亿元,辐射带动就业500人,惠及10万农户。

近年来,安顺经开区抢抓机遇,选准“安顺独有、全国唯一”的金刺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以一产保障二产深加工原材料,同时催生三产,通过绿色发展、科技驱动、延链补链走出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

在安顺经开区,一个个种满金刺梨的山坳正在变成“聚宝盆”。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引进企业流转荒山,盘活大量闲置土地,截至2024年底,全区种植面积达3.25万亩,培育金刺梨深加工企业5家。

安顺经开区农林牧水局林业科负责人苏若成告诉记者,从种植、生产、研发到销售的金刺梨产业链逐步形成,辖区企业年鲜果加工能力达1万吨,开发出金刺梨汁、刺梨酒、金刺梨干、果冻、糕糖等4大类30余种产品,注册了15个特色品牌,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亿元,并将辖区多个景点串联,赋予金刺梨元素,打造集民宿、研学康养、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精品路线,推进金刺梨产业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

金刺梨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个安顺独有的“金果果”,正逐渐成为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亮丽名片。(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琪)

黄果树旅游区:

早熟蔬菜迎丰收 百姓日子有奔头

金秋时节,黄果树旅游区的田野间满是丰收的热闹景象。翠绿的青椒、饱满的茄子、鲜嫩的豇豆挂在枝头,农户们挎着竹篮穿梭田间将新鲜蔬菜采收装筐,泥土的清香与丰收的笑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丰”景图。

茄子丰收

郎宫村是当地早熟蔬菜种植的主要区域,村民家门口整齐码放的蔬菜堆成了小山,正等待运往市场。“现在销路不用愁,既有收购商上门,我们自己拉去关岭断桥镇卖,价格还能再高一些。”村民丁应国笑着算起收成,他家5亩地种满茄子、豇豆和小瓜,一年下来有八九万元收入,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依托肥沃土壤与适宜温度的优势,郎宫村的早熟蔬菜产业已形成规模,3000余亩种植面积涵盖十多个品种,因口感好、品质优,在市场上常年供不应求,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同样忙碌的还有盔林甲村,在茄子种植基地,一辆即将发往武汉的货车旁,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装箱。“我们承包了60多亩地,种了3.5万棵茄子苗,每棵苗能摘30至50斤,现在市场价每斤2元,效益很可观。”安顺小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管理人员伍记向记者介绍,基地的蔬菜不仅销往省内,还通过冷链物流直达省外市场。

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紧扣“一主两辅”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早熟蔬菜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郎宫村、王安村、盔林甲村等村的早熟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全区共有0.52万亩早熟蔬菜田,年产量约0.91万吨,包括糯玉米、棒豆、辣椒等产品,品类丰富。

如今,在黄果树旅游区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瀑布奇观的壮美,更有田间“丰”景的喜人——早熟蔬菜产业扎根沃土、结出硕果,正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坚实,让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含瑶)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