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安顺

安顺市平坝区:产业丰收写就幸福账单

金秋九月,叠翠流金。这是丰收的平坝!

从羊昌河畔颗粒饱满的大米,到齐伯村养殖场里膘肥体壮的生猪,再到万亩大坝里的精品蔬菜……“丰收之歌”响彻中大地。群众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映照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

上半年,安顺市平坝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夏粮播种面积5.72万亩、粮食产量1.33万吨,成功实现夏粮产量的稳定增收。

今年以来,平坝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坚决守牢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业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端好“饭碗”筑牢粮食“压舱石”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安顺市平坝区10万亩水稻陆续成熟,进入集中收割期。各地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水稻收割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丰收景象。

在安顺市平坝区君合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托管的上千亩水稻基地里,金灿灿的稻谷迎风摇曳。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快速卷入收割机内,脱粒、碎秆、卸谷等工序一气呵成。

“今年我托管了1500多亩水田,涉及农户500户。”安顺市平坝区君合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剑君表示,公司提供农业托管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涵盖整地、插秧、病虫害防治及稻谷收割。农户有两种选择:一是每亩付600元托管费,公司交付1000斤谷子;二是不付托管费,水稻收割时公司每亩交付200斤谷子。

杨剑君介绍,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将土地委托给专业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生产经营。与出租土地不同,托管方的农民依然保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解决“年轻人不想种,老年人种不了”的问题,能更好地防止农田撂荒和非粮化。

“今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达31.1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1.59万吨。其中,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实现稳定增长。为保障丰收季粮食应收尽收,区农业农村局积极统筹力量,组织群众有序开展采收工作,全力守护丰收成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平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粮食丰收的底气,来自政策支持和农业科技的双重驱动。近年来,平坝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今年以来,平坝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抓好惠农补贴、粮食收储等政策落实。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机耕道、灌溉水渠等,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丰收的粮食不仅装满了农户的粮仓,也为端稳“饭碗”、筑牢粮食“压舱石”奠定了坚实基础。

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助民富

近日,在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的黄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翠绿鲜嫩的黄瓜挂满枝头,村民穿梭在田间地里忙着采收黄瓜。

“今年家里种了10多亩地,进行三季蔬菜轮种,卖了5万多元。”在黄瓜种植基地里,村民杨华正组织务工群众采摘、装车。

兴旺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全村共有370余户村民从事蔬菜种植,品种涵盖黄瓜、葱类、山药、辣椒等,年产值30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家家懂技术,户户有增收。

变化不仅在兴旺村。同在天龙镇的高田村也因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为平坝区“十里五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的核心区建设地点。该村抢抓发展机遇,实施推行了“两转一包”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了生姜、黄瓜、冬瓜等特色种植产业,丰富了种植品种,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目前,本村共有121名村民在蔬菜基地长期稳定就业,其中有脱贫户和监测户共74人。通过整合蔬菜基地资源,带动了高田村及其周边地区群众的务工就业,累计达到6000余人次。”高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恒红说。

经济数据印证着高田村这份产业活力: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升至195万元,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9300元。2019至2023年,该村接连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超亿元)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平坝区,像兴旺村、高田村这样因蔬菜产业焕发生机的村庄并非个例。

2024年,平坝区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次),年产蔬菜量高达57万吨,产值实现22.5亿元。高田村和二官村连续3年荣获“产业亿元村”称号,这一骄人成绩正是平坝区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如今,平坝正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以建设贵州最大的蔬菜产业园区为抓手,围绕“五区一带”进行规划布局,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擦亮特色产业质量招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生态畜牧产业“犇”劲十足

在平坝区鼓楼街道天马村德康公司的种猪场内,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让人眼前一亮,智能喂养系统精准投喂,自动化环境控制设施实时调节温湿度,每一项技术都紧扣“提效”与“提质”,既提升养殖效率,更全方位保障生猪健康与品质。

“目前我们在平坝布局了4个种猪场,还联动40多个生猪代养‘家庭农场’,年出栏商品猪能稳定达到12万余头,年产值2.4亿元,辐射带动400多名群众就业务工。”德康贵安区域综合部负责人刘尧天介绍道。

同样展现养殖活力的还有十字乡的养牛基地。在贵州拓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养牛场,20个标准化养牛棚整齐排列,棚内3000多头黄牛在悠闲进食。

我们主要负责提供场地、人力,并配套技术支持,目前已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代养协议,单批次牛的代养费用可达80万元左右。”养殖场负责人赵新表示。

生态畜牧产业“犇”劲十足。近年来,平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将其视为巩固提升帮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安顺德康农牧有限公司、贵州爱上大肥牛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探索“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推动畜牧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产业发展的成效体现在数据之中:2024年平坝区累计出栏生猪14.7212万头、出栏肉牛1.1369万头、出栏羊2505只、出栏家禽238.3042万羽,四肉总产量1.9892万吨,禽蛋产量3137吨,水产品产量5219吨;省外引牛11045头,新增肉牛10头户60户、新增肉牛100头场2个,生态畜牧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丹 沈长志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