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贵州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作为黔中腹地的安顺,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沛均匀,加之地貌类型多样、微环境差异显著,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群,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优质化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生态条件。
近年来,安顺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将中药材调整为“三主三特”中的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有效助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种植端:科学布局、绿色发展
初秋时节,平坝区羊昌乡的山林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手持锄头,小心翼翼地刨开湿润的泥土,一个个表皮棕褐、圆润饱满的茯苓便显露出来。这些看似普通的“土疙瘩”,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元宝”。
平坝区羊昌乡茯苓喜获丰收
安顺市平坝区昌右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昌右介绍:“去年种植的2300多亩茯苓正陆续采收,目前已收获200多吨,全部通过货车发往湖南,每车超10吨,均价每斤3.2元,单车载货价值就达8万多元。”
与此同时,在紫云自治县坝羊镇,4000余亩太子参也迎来丰收。四联村太子参种植大户田作雨的基地里,100多名工人正在有序采挖。“总共种了230多亩,亩产1500斤左右,经济效益很不错。”四年前田作雨首次尝试种植太子参,看到可观效益后便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紫云自治县坝羊镇太子参种植基地
在安顺,无论是平坝区羊昌乡的茯苓种植基地,还是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的太子参种植基地,这类规模化种植区并非个例,它们是安顺市中药材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顺市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科学优化中药材种植品种布局:在平坝区天龙镇建立白芨标准化生产基地,镇宁自治县募役镇建立瓜蒌标准化生产基地,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建立山银花套种黄精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根据经营主体实际情况,引导发展差异化种植:一般农户选择种植周期短的太子参、茯苓、头花蓼等品种;拥有闲置荒坡林地资源的企业则选择杜仲、黄柏等长周期品种,且林下套种短周期药材。
西秀区旧州镇黄柏树种植基地
目前,全市已建成上千亩连片种植的中药材基地10个,包括西秀区药王谷黄柏种植基地、关岭自治县普利乡黄柏种植基地、安顺经开区宋旗镇宝林科技公司黄精育苗种植基地等,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格局。
良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芯片”,优质种苗直接关系到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为保障种苗供应,安顺市加大了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贵州百灵中药材(民族药材)良种繁育及规范种植基地、宝林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关岭自治县贵州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等多个专业化育苗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中药材品种的种苗繁育体系。
淫羊藿
这些基地年培育扩繁虎耳草、吉祥草、黄精、毛慈姑等多种中药材种苗10亿株以上,为中药材种植推广基地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种苗来源,从源头上保障了中药材品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安顺市纯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万亩,采收面积4.3万亩。含药食同源中药材,2024年累计种植面积稳定在54万亩左右,产量超过52万吨,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加工端:企业引领、效能提升
药材加工作为连接种植端与市场端的关键纽带,在繁荣药材市场、确保供求顺畅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安顺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先进企业,支持企业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走进位于安顺经开区的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加工厂,加工车间一派繁忙景象。从筛选、清洗、切片到炮制,工人们严格遵循标准的加工流程,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
宝林科技工人包装中药饮片
“优质的中药材原料是基础,但精湛的加工工艺才能将中药材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该公司综合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翔云介绍,公司已建成3条中药饮片生产线,生产中药饮片及其有关净制、切制、炮炙炮制品,共生产686个品种、总计760个品种规格,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
同样深耕中药材加工的企业,还有位于关岭自治县的贵州黔药源众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该公司配备洗药机、润药机、切药机、干燥机、炒药机等中药饮片加工设备235台(套)、检测用设备28台(套),能进行中药材的净选、洗药、润药、切制、蒸煮、干燥、炒制、破碎、水飞、煅制、发芽、发酵等加工,可满足中国药典和贵州炮制规范的各类中药饮片生产加工需求。
黔药源工人正在包装中药饮片
在产品布局上,该公司不仅生产常规中药饮片,还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定制化饮片、小包装饮片等特色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精准的市场定位,该公司已与省内外多家医药流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销售额稳步增长,成为带动当地中药材加工产业活力的重要力量。
宝林科技和黔药源两家中药材加工企业,正是安顺市大力培育中药材经营主体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已重点培育药王谷、黔棠姜、长寿欣新等中药材经营主体68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医药(民族药)制造企业达10家。此外,贵州百灵、贵州三力等知名企业也在加工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多企业协同发展、多品类同步加工的产业格局,提升了全市中药材加工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安顺市在“定制药园”建设方面同样成果显著。已培育省级“定制药园”企业13个(2024年新增1个),另有两家企业入选“定制药园”建设培育单位。这些“定制药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加工企业与种植基地紧密联结,既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也推动了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实现了加工端与种植端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融合发展:文旅赋能、全链升级
随着健康消费升级和文旅市场复苏,安顺市中药材产业突破传统种植加工边界,向文旅康养领域深度延伸,形成“中医药+旅游+康养”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走进位于西秀区旧州镇的药王谷,仿佛瞬间闯入一片藏于山野的“药草秘境”。道路被两侧的绿植簇拥着向前延伸,高大的黄柏树立于道旁,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在路面上晕开细碎的金色涟漪。
药王谷药膳山庄
据悉,药王谷由安顺市西秀区钰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运营。近年来,药王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药旅联动”,以中医药+森林康养为主题,将中医药文化传播、景观观赏、保健服务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
“我们以黄柏为主打,林下间作牡丹、芍药、苦参等多种中药材,不同时节林中绽放的花卉与中药材相互映衬,构成美丽生动图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合作社负责人任云虎介绍,在深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还以“森林生态”为纽带,推动药王谷向民宿旅居领域延伸,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能满足游客避暑、旅居的需求。目前,药王谷已建成23间森林民宿客房,共设43个床位。每年6月起,来自重庆、四川等地的旅居客便陆续入住,享受“白天林间避暑,夜晚枕香入眠”的惬意时光。
宝林科技在中药材直营基地打造的向日葵花海
今年,宝林科技利用2000亩中药材直营基地,打造400亩向日葵观光区,花期日均吸引3000多人前去观赏“打卡”。巨大的流量为公司打通全产业链布局提供了思路,下一步,该公司计划升级直营基地基础设施、丰富观光中药材品种、举办活动,结合中药材种植园观光、水果采摘等,推进药旅融合,真正实现一产种植打底、二产加工增值、三产服务创收的发展闭环。
贵州黄果树森林医养基地是关岭自治县将中医药产业融入医养和旅居的一体化项目,也是关岭首家集医疗、预防、慢性病调理、养生、旅居、“候鸟式”养老于一体的医疗养护机构。该基地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安顺市中医药康养业态,也为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关岭自治县的黄果树森林医养基地服务设施
从种植端的科学布局、绿色发展,到加工端的企业引领、效能提升,再到文旅赋能融合发展,安顺市中药材产业不断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服务”的华丽蝶变,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未来,安顺市将继续围绕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补全产业链短板、延伸产业链价值,让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