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安顺

安顺:激活乡村振兴工匠力量

乡村工匠既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态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宝贵资源。今年6月,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安顺市2025年市级乡村工匠拟认定对象名单,共有39名工匠获选,涵盖雕刻彩绘、茶类制作、食品制作、金属锻铸、刺绣印染、传统建筑等技艺,他们以匠人精神传承民间技艺,用赤诚之心在乡村阡陌间绘就精彩事业。

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服务社会,是乡村工匠的重要责任。在我市,许多乡村工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平坝区十字乡上坝茶场场长谢世兰便是其中之一,她在2009年便踏入茶叶行业,自此一直与茶相伴。

2012年,谢世兰注册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十字村上坝种植场。多年来,茶场始终秉持干净、生态、健康的理念,以种植茶树为主,套种红豆杉等名贵树种和多种果树,形成茶、林、旅一体化的多元发展模式。

谢世兰正在制作茶叶

在谢世兰的努力下,一片小小的茶叶,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 “金叶子”,茶产业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茶场已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约9亩,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清洁化制茶工厂,种植茶叶600余亩,辐射带动茶农200多户。

“茶种场吸纳周边大量村民到种植场务工,主要进行种茶、茶园除草、采茶等工作,每年用工达到上千余人次,”谢世兰表示,今年有幸获得安顺市市级乡村工匠的荣誉,今后,会更加努力,发展好茶产业,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

谢世兰正在制作茶叶

雕刻、民族乐器、刺绣……这些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彰显着乡村的独特魅力。我市的乡村工匠不断精进传统技艺、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并通过开设工作室、培训班等形式,传授技艺和经验,培育传统工艺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技能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位于经开区宋旗镇平寨村的三合苗寨,也住着一位乡村工匠——杨小东。杨小东是经开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在今年的评选中获得市级乡村工匠的荣誉,近年来,他潜心提升技艺,制作的芦笙销售覆盖全国各地,还销售到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三合苗寨的九黎芦笙工作室,看到杨小东忙碌的身影,制作完芦笙后,忙着教导学生学习芦笙。

杨小东正在调节芦笙音调

“我们三合苗寨历来有吹芦笙的传统,许多老人家一到晚上会聚在一起吹奏。芦笙是我们的民族乐器,于我们当地人而言,不仅是一件能吹响的乐器,更像一种代替文字的‘语言’,承载着族群千百年的记忆与情感。”杨小东介绍,他从事芦笙行业有15年了,5年前在家乡三合苗寨创立了工作室,希望能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

近年来,杨小东不仅积极传承还不断创新,在恩师莫厌学(国家级芦笙制作传承人)指导下,把当地6管芦笙改良成19管以上的多音多管芦笙,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融合,让音色更丰富,吹奏出更嘹亮的乐曲,使这一古老乐器不仅活跃于苗寨节庆,更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杨小东正在制作芦笙

“我们也将芦笙文化带进校园,还增加了相关的教育培训,希望能将芦笙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上芦笙。”杨小东说。

据了解,近年来,安顺市把乡村工匠培育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市有各级(省、市、县)乡村工匠共300多名。他们作为“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的“技术型”人才,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带头作用,让乡土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乡村工匠杨领辉正在制作蜡染

绿满山头,片片馨香的茶叶成为村民的增收产业;精雕细琢,精美的木雕成为乡村的文化标识;编织印染,手工的文创产品成为促进文旅发展的爆款商品……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活跃着一位位能工巧匠。还有杨领辉、韦文明、彭建新、郭小来、杨跃正等一个个乡村工匠们扎根乡土,传承技艺,引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据了解,接下来,安顺市将进一步扩大乡村工匠的榜样示范效应,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的荣誉感和创新活力,发掘培育更多乡村能工巧匠,助推乡村产业、人才双振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婷婷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