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至1978年)
学党史、知党情,颂红谣、念党恩;
安顺红、口口诵,赤子心、代代传。
1950年:
激情放歌高原阔,黔中大地红色沃;
人民当家做主人,齐心建设安顺城。
巩固政权任务重,剿灭匪患立首功;
历时两年三阶段,消灭敌人逾三万。
鸭绿江边战火掀,保家卫国上前线;
壮哉黔中好儿郎,抗美援朝精神扬。
严厉镇压反革命,肃清反动残势力;
天朗气清正气盈,抓革命来促生产。
1.“剿灭匪患”:安顺解放后,境内共有大小土匪185股,34000余人。从1950年2月上旬至1951年12月底,安顺开展了历时两年的剿匪斗争,在经过大举清剿、重点进剿、肃清残匪三个阶段艰苦斗争,组织大小战斗940余次,付出了牺牲干部、战士585人的代价,取得了剿匪斗争的胜利。
2.“镇压反革命”:1950年11月至1953年5月,安顺结合反封建斗争分三期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了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1951年:
轰轰烈烈大土改,封建枷锁全破拆;
千百年来头一回,实现耕者有其田。
成立纪律检查委,召开首届人代会;
选举产生新政协,组建人民新政府。
3.“大土改”:1951年2月至1952年10月,安顺分期分批完成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4.“首届人代会”:8月22日至28日,安顺地区召开了337人参加的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大力发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搞好文教卫生和城市工作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安顺专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政治协商委员会和安顺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
1952——1953年:
队伍建设葆初心,三反运动彰决心;
立身做事守纪律,公正严明赢民心。
5.“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1954——1955年:
颁发新证用新币,两社发展出新绩;
一化三改影响深,社会主义变成真。
6.“新证”:1954年6月中共安顺地方委员会发出《关于颁布土地证的意见》,要求8月份开始颁发土地证,分期分批至年底结束。
7.“两社”: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8.“一化三改”:是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
马鞍山人沈志英,大胆提出两统一;
季节包公强互助,极大释放生产力。
经验触动毛主席,批下按语作肯定;
农村建设新高潮,传遍神州留美名。
9.“两统一”:即土地统一经营,劳力统一使用,“季节包工”模式通过把分散的社员组建成一个合作体,增强劳动力量;把工作性质逐一分解,按工计酬,激发劳动热情;把临时小包工改进为更大范围的“季节包工”,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1957——1963年:
正式设立安顺市,百废俱兴从头越;
真抓实干促生产,纠正一化祛五风。
加强青年团领导,支援农业强基础;
召开科学工作会,首条铁路全贯通。
10.“一化”:指干部特殊化。
11.“五风”:指共产风、浮夸风、平调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
12.“科学工作会”:1959年6月2日至6日,地区科委召开全区第一次科学工作会议。
13.“首条铁路”:1960年2月12日至14日,安顺地区第一条全长7公里的地方铁路在盘县西冲公社建成。
1964——1965年:
仪表轴承发动机,云贵高原育雄鹰;
规模空前建三线,航空报国度华年。
二千干部援贵州,建好〇一一枢纽;
大山深处厂连厂,星罗棋布耸峻岭。
1966——1976年:
十年动荡笼阴霾,党的事业受阻碍;
乱云飞渡仍从容,歼六震翅破长空。
14.“歼六”:1973年12月26日,贵州航空工业基地生产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歼—6甲型在安顺双阳机场首飞成功,
1977——1978年:
扫除四人帮乌云,滇黔锁钥出顶云;
定产到组超奖励,三敢经验激活力。
农村改革第一乡,南是顶云北凤阳;
唱响改革春之声,拨云破冰唤星晨。
15.“三敢经验”:顶云经验的核心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一经验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农村土地改革方面,成为与安徽凤阳小岗村齐名的改革标志。
来源: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