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志球 黄 娴
“学习宣传二十大,建设强国现代化,举国上下齐努力,创造时代新奇迹。”安顺市旧州镇,花灯队正在紧张排练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剧目,剧本反复打磨,乐器认真调校,队员齐心协力,将为村民献上一场“精神盛宴”。
“政策宣传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要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旧州花灯队队长石永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入旧州镇14个村的寻常百姓家。
距离旧州镇20多公里,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也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抓手”。农民夜校的开设,让这个小山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22点,刚刚从夜校下课的村民游成英还在回味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想多听、多学点东西。”
夜校开设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利用这一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村民们齐聚一堂,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掌握知识技能,交流思想动态。
在塘约村党总支副书记彭远科看来,摆脱贫困之后,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村里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全面发力。
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吹遍村村寨寨,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近年来,安顺市坚持不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建设目标,城乡联动,全力推进,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黔中大地。
截至目前,安顺市平台注册志愿者45万人、志愿组织3000余支,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4万余个。全市8个县(区)、92个乡(镇、街道)、1415个行政村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2021年,安顺市群众安全感达99.69%、满意度达98.97%。
“大爷,最近降温,衣服要多穿点,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突然降临的寒潮,让郑正昌看望独居老人的计划提前了一些。作为安顺市西秀区东街街道东街社区“关爱在身边”志愿服务队队长,“天晴下雨”是他每天醒来第一眼要关注的情况。
“多一点关爱,这座城市就会变得更温暖一些。”在郑正昌看来,做好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把小事办实、办好,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家园就会越来越美好。
郑正昌所在的志愿服务队共有13人,队员来自各行各业。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携手抗击疫情、在交通路口执勤、探视照顾独居老人,构成了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彰显着志愿服务的温度。
精神文明建设如滴水穿石,需要久久为功。1997年的一个冬天,安顺市西秀区的市民肖兴英在寒冬的街头收养了一名弃婴,直到今天,她收养的残疾孩子已达100多人,做了孩子们20多年的“肖妈妈”。
一人善举,感动一城。言传身教之下,儿媳妇接过肖兴英公益事业的接力棒,继续给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许多得知肖兴英善举的社会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给孩子们送去关爱和资助。
安顺市各大主题公园、宣传栏上出现越来越多像肖兴英这样的榜样故事。当地通过大力开展“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等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宣传道德楷模和凡人善举,引导市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7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