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部的塔筒最重128吨,顶部最轻的‘脖子’也有38吨,7节塔筒全重450吨,加上三片叶片重约100吨、龙骨150吨、风电机舱150吨和其他零件,重量已超800吨。”11月14日,贵州汇通申发钢结构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张党平向记者介绍。
作为贵州省钢结构重要生产企业之一,位于修文县久长工业园区的汇通申发拥有11条现代化钢结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包括桥梁钢结构8万吨、建筑钢结构6万吨,以及风电塔筒6万吨。“风塔与普通钢结构建筑不同,多采用355高强钢,其屈服强度远超普通钢材。”张党平说。
重超800吨的风塔,其核心支撑结构塔筒本身质量就重达450吨,需要承受大风的冲击和顶部400吨机舱的重压。因此,在塔筒底部等核心承重区域,钢板厚度达到8厘米,最薄的常规筒体壁厚也有6厘米。
在汇通申发现代化的厂房内,建筑钢板进入车间的第一站是开卷机,但风电塔筒的板材有8厘米厚,只能用行车吊着钢板移向车间核心区。面对巨型钢板,80卷板机通过强大的辊轴将其弯成所需的弧形。
厂房内,汇通申发的董事会秘书姚飞指着一个巨大的钢制筒节说:“这是塔筒的‘底盘’,单节最重可达128吨。这种大家伙要被切成三片运输,才能通过高速路涵洞5米的限高,再去现场拼装。”
这些经过卷板机初步塑形的弧形钢板,在进入关键的焊接工序前,还需对其边缘进行精密的加工处理,以确保后续焊接的严丝合缝。先将钢板的毛边切割整齐。随后,专用的坡口机则会根据焊接工艺的要求,在钢板接合处加工出特定角度的坡口。
车间内,火花在钢板边缘飞溅,一个一个的钢铁圆筒即将开始它们“合为一体”的第一步。卷圆的筒体被推入焊接区,在这里,它们将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关键转变。焊枪的蓝色火焰在钢板的接缝间缝合起一道道坚固的焊缝。
对于塔筒这种承受巨大载荷的关键结构,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风塔的安全与寿命。张党平说:“机器的处理看着宏伟壮观,但其实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在工人手里完成。”随后,每一道焊缝都要经过超声波探伤仪严格的无损检测,确保没有任何微小的缺陷。
完成“造型”的塔筒则会被送入喷砂车间,使用高速喷射的钢砂冲掉表面锈迹,露出钢材银灰本色,这是为表面防护做准备。
工人们首先对塔筒进行全面的表面清理,用压缩空气仔细吹走每一粒残留的钢砂和粉尘,确保钢铁表面绝对洁净。随后,塔筒将喷涂上具有极强附着力和防锈性能的专用工业底漆和面漆。
底漆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干燥,形成一层保护膜,如同给塔筒穿上了第一层“防弹衣”,隔绝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对钢材的侵蚀。
而第二层面漆则进一步增强塔筒的防腐能力,并且赋予它标志性的白色外观。发电塔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白色能最大程度反射阳光,减少塔筒在日照下的温度升高,从而降低钢材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同时也便于在空中识别。”张党平解释说。(记者 杨学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