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岩古镇景区里的贵州锦绣馆火了,这里是全省首个扎根5A级景区的活态非遗展示平台,把苗绣从老手艺变成赚钱的“香饽饽”,每天前来参观、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
“我跟着‘锦绣计划’干了10多年,自己实实在在有收获。”贵州锦绣馆负责人、花朵文创负责人曾维说起这事,满是感慨。2013年,贵州出台《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曾维回忆:“以前,有好手艺,可就是没地方好好展示。”得益于“锦绣计划”,妇联牵头在青岩古镇建立了锦绣馆,为17家相关企业提供场地,还帮着对接绣娘、染布师傅等。现在,企业订单越来越多了,不仅老绣娘能稳稳赚钱,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回家绣花。
同样受益于“锦绣计划”,黔东南州凯里市的贵州绣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发展为3家生产工厂、100多人的专业设计团队、3000多名手工从业者,其中,500余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让刺绣、印染、钩织、缠花等手艺走向市场。
“大家买的不只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民族文化,这是非遗最独特的竞争力。”在贵州绣娘白午厂厂长王晓会看来,“锦绣计划”提供的系统性培训,让绣娘的审美、技能都得到了提升,让更多妇女找到生活方向。(记者 周文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