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各种采煤设备有序运转,传输带把从井下采好的煤运输到地面,在贵州豫能新田煤矿的智能调度室中心的智能大屏上,这些画面适时显示。据介绍,新田煤矿上半年原煤产量达62.51万吨,其中商品煤产量49.03万吨,营业收入约3.2亿元。
2025年上半年,贵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能源行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其中煤炭作为传统能源支柱,其高产能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基础动力。数据显示,上半年,贵州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6.0%。
今年1至6月,贵州调度原煤产量9013.5万吨,同比增长10.1%。其中,1至6月累计电煤供应量3906.2万吨,同比增长3.6%。今年截至6月底,贵州统调火电厂存煤1183.8万吨、比去年同期多325.3万吨、同比增长37.9%,可保障当前发电用煤需求30天以上。安全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日前,在六盘水市水城区贵州发耳煤矿有限公司里的智慧大屏幕上,智能综采工作面闪烁着蓝色数据光点,300米井下,5G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扫描巷道,其综采面设备远程控制率达95%,单班作业人员减少40%……“产煤不见煤、采煤不见人”的理想在这里照进现实,智慧矿山与绿色矿山并蒂花开,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激荡起澎湃动能。
2023年水城区贵州发耳煤矿通过智能化改造,日采煤量从1900吨提升至2930吨,效率提升54%。该煤矿设计年产能为300万吨,2025年继续承担电煤保供任务。
同样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的煤炭储配中心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8月投运。该项目是贵州省首个大型智能化煤炭储配基地,建成后,每年可调配500万吨煤炭资源,就像一个巨大的“能源蓄水池”,通过铁路专用线与沪昆线等铁路干线连接,将形成北煤、西煤入黔和黔煤出山的高效物流网络,构建起区域平衡的能源供应网络,不仅缓解西南地区冬季电煤紧张状况,更能平抑煤炭价格波动,为区域能源安全装上一个“稳定阀”。
煤炭作为能源体系的关键工业原料,长期占据能源供应主导地位。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加快建设,为全省能源保障供应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