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缺水。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水资源总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八大水系蜿蜒分布,川流不息,滋养着4000万贵州儿女。
贵州,又缺水。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坡陡,有水难留,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欠账,水资源利用率低,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加上岩溶分布广,地形切割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万亿元,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贵州水利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
红枫湖畔闻鸟鸣。关鸿琦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统筹规划布局。贵州抢抓机遇,把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保障水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战略,大兴水利建设,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工作全面推进,为多彩贵州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这十年,贵州千方百计加大水利投资。至2022年底,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年均投入达到300亿元,加快推进贵州“大水网”建设。
贵州先后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网会战、水利“百库大会战”等一系列水利行动。以夹岩、马岭、黄家湾、凤山、观音为代表的500余座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近300座水库工程完成蓄水验收,100余座完成竣工验收,全省供水能力提升到142亿立方米,初步实现“小省办大水利”的阶段性目标,全省工程性缺水瓶颈初步破解。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库。杨良强摄
这十年,贵州集中力量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增强产业灌溉用水,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为“四新”“四化”提供水安全保障。
贵州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挂牌督战等专项行动,解决和巩固740.9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3万人),建成11.47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4%。
开展10个大型灌区和7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9.2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491,新增供水、节水能力3.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安全生产能力2.4亿公斤,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扁担挑水到清泉入家,从广种薄收到物产丰盈,从缺水而困到人水和谐……一项项民生水利正在为贵州山区群众带来幸福和希望。
“小农水”浇灌良田。龙毅摄
这十年,贵州矢志不渝推进水生态治理,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省到村五级河湖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各级政府“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全省4697条河设河湖长22755名,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有责”到“有为有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思路,水利部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419.41平方公里,发展茶、油茶、刺梨、猕猴桃、中药材等产业168万亩,每年给项目区群众增加收益6.8亿元以上,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力量。
安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杨良强摄
这十年,贵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意识,坚决防范化解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重大风险,建立起了从省到村的五级水旱灾害防御组织指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等防灾减灾体系。吸收多轮旱灾经验,通过建工程、铺管网、应急供水等方式,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还乘“云”而上,构建了具有采集、预测预报、预警发布、视频会商等功能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如今,贵州城市防洪功能及水景观全面升级,现代化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立,应对水旱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年磨一剑,兴水润黔贵。如今,走进黔山大地,高峡出平湖,乡村振兴有了源头活水,汩汩清流流进千家万户,群众不再为水发愁,沟渠蜿蜒穿梭,曾经的“望天田”从此不再“喊渴”,江河湖泊生机勃发,与延绵青山、蓝天白云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多彩贵州。
一、水利建设“三大会战”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为解决贵州省工程性缺水问题,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三大会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水利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建设完成并向贵阳通水,贵州一号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已下闸蓄水,马岭大型水库已具备供水条件,黄家湾大型水库已开始发电运行,凤山大型水库已开工建设,观音大型水库已于2021年底开工。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至2022年底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42亿立方米。
二、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推进生态贵州建设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思路,各级各部门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矿山整治修复等工程,完成投资272.9亿元,治理水土流失2.9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利部门完成投资37.7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5419.41平方公里,发展茶、油茶、刺梨、猕猴桃、中药材等产业168万亩,每年给项目区群众增加收益6.8亿元以上。还在全国率先出台《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工作实施办法》,建成水土保持大数据系统,开展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连续四年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考核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等次。
三、小康水行动计划 破解农村饮水安全和灌溉用水难题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重点水源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大量耕地缺乏灌溉,还存在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山区百姓。
基于这一现实要求,2013年,贵州省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灌溉用水难题。小康水行动计划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核心,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和耕地灌溉两个重点,使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计划到2020年,将解决贵州1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和662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覆盖18779个村。
四、水利改革焕发新活力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2014年以来,贵州全面启动水行政管理、水利投融资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八个方面19个专题行动,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市县两级水务管理一体化已实现全覆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前全国三年完成,相继出台《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贵州省河道条例》《贵州省节约用水条例》《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放管服”改革方面,省水利厅落实简政放权系列要求,扎实推进“放管服”各项工作,让行政权力更加精简透明,中介服务更加规范有序,行政审批服务更加便民,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建设更优质高效。投融资改革方面,通过出台《贵州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公共财政、信贷融资和社会投入“三驾马车”共同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已全面形成。开创性推进水权、水价等涉水事项改革。
五、全面推进河湖长制 绘就多彩贵州现代化生态画卷
2017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首创“双总河长”,独创“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全省4697条河流(湖)、2407座小(2)型及以上水库、17150座山塘落实五级河湖长22755名,实现河湖水体全覆盖,分级聘请近1.1万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属地聘请近1.8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参与河湖日常监督、巡查和保洁,还开展“互派河长”试点,改善跨区域河湖问题整改效率低等突出问题。连续4次发布“贵州总河(湖)长令”,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突出问题整治等各类专项行动。连续五年成功举办“贵州生态日”“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活动,累计巡河超400万人次,解决超10万个河湖问题。至2021年底,贵州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青山延绵、碧水蓝天构成了贵州的亮丽底色。
六、挂牌督战饮水安全 推动乡村振兴
贵州省于2018年出台《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方案》,启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2019年,贵州更是将“解决280万左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全力攻坚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贵州启动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工作,按照省级主“督”、县级主“战”,市级既“督”又“战”的要求,组建18个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工作队1000余人下沉一线,主攻“9+3”县区,排查20个有贫困人口的县区,巩固34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清零县区和福泉市、开阳县,逐村走访,逐户核查,逐项登记,逐个整改销号。并于2020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上级各类渠道反馈及督战发现的短板问题全部整改“清零”,现行国家标准下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目前,贵州已解决和巩固提升740.9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4%。
七、好山好水养好鱼 贵州生态渔业风生水起
贵州把生态渔业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持续改善相辅相成的新引擎。2018年5月,贵州决定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将其作为贵州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12个产业之一,成立省生态渔业专班,开展生态渔业试点研究工作,逐步建立起贵州省生态鱼养殖体系,形成以“贵水黔鱼”公共品牌为主,以其他区域特色品牌为辅,构建并推广“一主多辅”的贵州生态鱼品牌体系。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以渔控草、以渔净水,推动渔业高效益、高品质与高产量均衡发展。全省充分利用江河湖库水面、池塘、山塘、稻田等资源发展生态渔业,实现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一水多用,全省渔业总产值达70亿元,走上了新时代贵州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八、以法为器 推进贵州水利法治建设
贵州水利法治建设稳步推进,行政权力更加精简高效,省水利厅对标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出台了《贵州省河道条例》《贵州省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级层面水法规规模达到54部(件),与国家层面的涉水法律、市县两级出台的多部法规一起,有效构织了科学严密的水法规制度体系,治水管水科学立法工作纵深推进,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坚持“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全力推进涉水审批“全程网办”改革,涉水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全省通办”,网上可办率达100%,全程网办率达82%,并率先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作为“全程网办”工作领跑的省直部门,省水利厅多次在全省政务服务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驻政务中心窗口多次获得“红旗窗口”称号。全面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基层执法人员能力提升,落实500余万元经费为基层执法队伍配发执法装备设备。加大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等重点区域执法力度,督导查处各类涉水违法案件。围绕“宣传普及”,守正创新抓普法宣传工作。
九、有序推进“百库大会战”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下大力气在水利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规划建设贵州大水网,大力开展“百库大会战”,为稳经济保增长“添薪蓄力”。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开展水利“百库大会战”。
“百库大会战”的目标任务是:“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推进在建水库及输配水网建设的基础上,新开工水库100座以上,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及时组织工程验收,到“十四五”末,全省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从“十三五”末的126亿立方米提升到155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再增加4个黔中水利枢纽的供水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基本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两年来,水利“百库大会战”推进顺利、成效初显,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75亿元;累计新开工建设观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50个,完成水库蓄水验收132个。
十、大水网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019年8月初,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启动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水网要实现城乡灌通,构建互联互通、系统完善、安全可靠的现代水网,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
2021年11月30日省政府提出建设贵州大水网。12月30日,贵州提出要抢抓国家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实施水利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攻坚行动是以规划构建贵州大水网为统领,围绕水资源配置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防洪提升工程、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利信息化工程、其他项目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程,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图/文 马华、李正兵、冉阿建、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