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贵州:民族文化释效应 旅游产业添活力

18个世居少数民族、99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贵大地上,文化之花处处点缀,形成多民族“文化千岛”、古老文化“百花园”。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留存下民族的绚丽文化,造就丰富的人文空间,铸成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依托传统建筑、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发展具有休闲体验功能的旅游业态;利用文物古迹、非遗技艺等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娱乐活动……贵州高效盘活多彩民族特色文化,将其作为实现旅游产业后发超越的原动能,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旅游强省。

世界文化遗产——遵义海龙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世界文化遗产——遵义海龙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如今,贵州持续加强文旅融合、着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不断创作艺术精品,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增强文化内涵,逐步形成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的旅游产业,促使贵州文旅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因寨施策 产业特色靓起来

经济落后、环境荒僻、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蜕变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创新发展的民族村寨,这是西江千户苗寨在十余年间实现的华丽转身。“中国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十大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种种荣誉加身的背后,是“民族特色村寨+”的持续探索和有效实践。

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西江千户苗寨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静态展示“田园观光区”“苗族风雨桥”“吊脚楼建筑群”等人文景观,动态打造“高山流水”“千人长桌宴”“满月回门酒”等民俗活动,形塑动静结合的村寨旅游氛围,拓展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空间,打造出堪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典范的“西江模式”。

西江千户苗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西江千户苗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民宿体验型、文化艺术型、景区依托型、健康养生型……针对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多、分布广,但特色产业小、弱、散的现象,贵州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独特资源,制定“一寨一策”工作方案,因“寨”施策,推动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在黎平县黄岗村、黔西市化屋村等传统文化浓厚的村寨,活态展示染绘、陶艺、漆器等手工艺;在修文县岩鹰山村、赤水市五星苗寨等田园风光独特的村寨,开发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在从江县高华村、六枝特区西陵村等具备医药产业和民族体育基础的村寨,发展康养服务和运动竞技;在贞丰县董箐村、石阡县鸳鸯湖村等具有科研价值资源的村寨,规划岩洞探秘、研学旅行……

如今的贵州,有较高保护发展价值的民族村寨近5000个,有1328个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村寨差异化地延伸旅游链条,已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激活遗产 品牌效应显出来

贵安招果洞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阡县仡佬族民歌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宋水仙荣获“2020年度中国十大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苗族刺绣非遗博物馆里陈列各种民族银饰、地戏面具,锦鸡广场上高声萦绕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在蜡染小院里展示传统手工技艺……在贵州这座活的“非遗博物馆”,立体多元的非遗项目为旅游产业添注了色彩。

侗族大歌。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侗族大歌。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开发“非遗+研学”“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等“非遗+”模式,推出的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天龙屯堡人文游、欢度苗年节庆游等非遗旅游新形态,不仅让非遗项目活了起来,也让景区旺了起来、游客留了下来。

看一段舞、听一首歌、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在以黄冈侗寨为中心的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中,侗戏、侗族牛腿琴等非遗元素成为旅游线路亮点;在“非遗周末聚”活动上,游客零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学习,体验农民画、剪纸、水书、陶泥等非遗项目;在素有“中国非遗之乡”的黔东南州丹寨县,7项国家级、24项省级、100余项州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中,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如今,坐拥99项159处国家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省级非遗名录的贵州,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促关系,推出涵盖十个主题、N条线路的非遗专题旅游线路,打造“多彩贵州·博物盛筵”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展示窗口,让文化聚合效应伸展出品牌效应,走出一条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创新产品 指尖经济活起来

用蜡染工艺制作床单被套,拿刺绣作品做成笔记本的封皮,将折耳根做成麻辣、海苔口味的“蔬菜干”,把刺梨加工做成各种果冻、果脯……贵州将旅游商品作为提升旅游消费的关键抓手之一,不断推进旅游产业化。

2020年以来,贵州重点打造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走上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化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地域特色,银饰、刺绣、制陶、木贴画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被创新开发为有文化、有特色、有创意的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苗绣产品。人民网 龙章榆摄

苗绣产品。人民网 龙章榆摄

通过连年举办旅游商品大赛,贵州以比赛、电商等方式,挖掘并宣传当地特色旅游商品。2021年,经选送的86套(件)参赛商品,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摘得8金17银14铜,打响了贵州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贵州培育打造旅游商品产业园区和商品基地,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创意设计水平,优化旅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推动形成一批“黔酒”“黔茶”“黔药”“黔菜”,以及“黔珍”“黔织”“黔绣”“黔银”等“黔系列”旅游产品,在实现旅游大提质的同时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如今,贵州的“指尖技艺”正在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将技艺、图案、符号等进行再设计,创意赋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毕节,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遗商品的年销售额早已突破亿元大关;在凯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的服装品牌已在全国拥有20多家门店,遍布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

不只山水灵动,贵州更有人文跃动。民族文化内生力持续转化为旅游产业新活力,促成贵州逐步走出一条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新路径,持续释放多彩文化魅力,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