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城市 > 遵义

遵义市花茂村:攥紧“乡愁钥匙” 破解“发展密码”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曾是一个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荒茅田”。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茂村迎来蝶变——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红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等称号。

俯瞰花茂村。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然 摄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鼓励大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花茂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0984元,跃升至去年的21864元。

总书记指引了发展方向

花茂村一角。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然 摄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花茂村考察,在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总书记看院落、进房间,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如今,7年过去了,王治强依然清楚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总书记的话,为花茂村指引了方向,也“点醒”了王治强,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游客找到乡愁。

“我今年59岁了,从17岁开始就在外打工,后来回村里用自己家新建的房子开始经营农家乐。”王治强说,靠着经营农家乐,如今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王治强看来,吃地道的农家菜,欣赏古朴的田园风光,能让人感受到“乡愁”。他将自己家房屋的后院和二楼都改造成了餐厅,不少客人吃了他家的农家菜后,都说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这句“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让王治强明白,自己找对方向了。

有了方向,农家乐的发展就不再是难事。如今,王治强围绕乡愁,用心做好餐饮和服务,在他的示范下,花茂村有条件的村民都经营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村民归乡创业振兴村落

闲置的仓库被打造成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景点、院落里排列着造型独特的陶罐、建于数十年前的老屋被改造成“藏宝馆”……

2019年,在外工作25年的花茂村村民杨波,放弃了沿海一家玩具厂的高管职位,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旅游服务公司。

说起回乡的想法,杨波说:“那年,我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在我们村拍摄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我就想,我的家乡这么美,连中央电视台都要去那里拍电视剧,我为什么不回家乡发展?”

杨波很快将回乡发展的念头付诸行动。他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回到了大山里,决定传承家乡的土陶技艺,同时将民间具有收藏价值的土陶作品收集起来,开办“藏宝馆”。

杨波说,花茂村的陶瓷业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在他看来,花茂土陶,这种传承已久的民间技艺是一方百姓抹不去的乡愁记忆。在这里,杨波建立了研学基地,让更多学生体验陶艺,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投入大笔费用打造旅游项目,杨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挣钱。他说:“当初做出返乡创业的决定,其中一部分也是出于对故乡的眷恋,人人都有乡愁,更希望能把我对花茂村的这份乡愁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

如今在花茂村,乡愁已不单单是引客的“密码”,越来越多像杨波这样的村民返乡创业,乡愁为村子发展吸引了更多本土人才。

统计显示,2014年,该村有3000余人在外务工,如今,在外务工的仅剩400余人。大量村民返乡,为花茂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乡村旅游的道路越走越宽

小朋友在体验陶艺。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然 摄

盛夏的花茂村,草木丰茂,庭院整洁。凉风拂过,不时有游客漫步在村里的“乡愁小道”拍摄山水风光。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花茂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如今更成为了旅游扶贫的“花茂样板”。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是一个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贫困村。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2014年以来,围绕精准扶贫,花茂村累计整合2亿多元资金,新改建北民居880栋,新建20公里通村路,给300多户人家装上天然气,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茂村离遵义城区40公里,村容大变样后,每逢周末都会有大量市民驾车来此,领略这里的田园风光,感受这里的乡愁气息。为了持续发展乡村旅游,花茂村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高效农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勤劳的村民们瞅准其中的商机,发展农家乐、民宿,卖小吃、土特产,生活不断改善。

这些年来,花茂村已不复昔日贫困村的模样。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例,培育和优化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项目,打造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景区,科学规划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还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及文创传承基地。

“2014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为10984元,去年达到21864元。全村汽车数量达到1000余辆。”彭龙芬说,今后,花茂村将继续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新局。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 刘传海)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